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有哪些特点_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有哪些特点呢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有哪些特点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2.威武不屈成语故事_成语“威武不屈”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3.如狼牧羊成语故事_成语“如狼牧羊”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4.哪个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刻苦学习,勤奋读书?

5.有没有一些成语故事是说主人公超级笨的?还干了蠢事的那些。。

6.高枕无忧的成语故事 高枕无忧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有哪些特点_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有哪些特点呢

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1、悬梁刺股: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这个成语的主人公一位是东汉的孙敬,一位是战国时的苏秦。孙敬悬梁,苏秦刺骨。当时由于在三更半夜看书容易打盹,为了不打盹。

       于是孙敬就用绳子一头绑着自己的头发,一头系在房梁上,当打盹时头一低就会拉扯头发而疼,这样就会清醒起来。而对于同样的打盹,苏秦则用锥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以此来弄清醒自己。

       悬梁的孙敬最后成了一位大学问家,当起了教授。而刺骨的苏秦则开始游历各国,多年后身佩六国相印,进行合纵抗秦。可惜最后被齐国的政敌派人给刺杀而亡。

       学成后的苏秦开始游历各国,多年后身佩除秦国外的六国相印,积极组织六国合纵抗秦。最后,被齐国的政敌派人刺杀。

       2、手不释卷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停了停, 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3、映月读书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亮西斜时,就搬一张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

       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顾不得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4、牧豕听经

       后汉时琅邪有个叫承宫的,是个孤儿,从8岁给人放牧猪羊。乡里人徐子盛给几百个学生讲授《春秋经》。一次承宫放牧经过,在那儿休息时听见《春秋经》,于是请求留下,为学生们拾柴。

       虽然过了几年艰苦的生活,但承宫都勤学不倦。后来天下大乱,承宫和妻子到了蒙阴山,努力耕种。庄稼快熟时,有人来说那地是他的,承宫也不和他计较,把地让给他就离开了。永平年间,承宫被朝廷封作博士,最后还作到了侍中祭酒,他的名声一直传扬到了北方遥远的匈奴。

       5、凿壁偷光

       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 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威武不屈成语故事_成语“威武不屈”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破釜沉舟—— 项羽 pò fǔ chén zhōu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示例〗只要我们有~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纸上谈兵 —— 赵括 zhǐ shàng tán bīng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示例〗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zhidao.baidu/question/75403.html 南柯一梦(淳于棼 ) 东施效颦(东施效西施 ) 江郎才尽(江淹 ) 赴汤蹈火(晁错 ) 投笔从戎(班超 ) 鹤立鸡群(嵇绍 ) 负荆请罪(廉颇 ) 杀妻求将(吴起 ) 完璧归赵(蔺相如 ) 凿壁借光(匡衡 ) 指鹿为马(赵高 ) 纸上谈兵( 赵括) 精忠报国(岳飞 ) 闻鸡起舞(刘琨 祖逖) 入木三分( 王羲之) 鞠躬尽瘁(诸葛亮 ) 卧薪尝胆(勾践 ) 破釜沉舟(项羽 ) 乐不思蜀(刘禅 ) 图穷匕见(荆轲 ) 三顾茅庐(刘备求诸葛亮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元景安和元景皓)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 多行不义必毙 ( 郑庄公和共叔段) ://hi.baidu/%CE%C4%CF%C9%C1%E9%B6%F9/blog/item/4018e94af0bee72609f7ef3f.html

       记得纳啊

如狼牧羊成语故事_成语“如狼牧羊”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威武不屈成语故事_成语“威武不屈”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不为权势、武力的胁迫而屈服。

        用法

       

        现多指在 *** 的压力下不屈服。形容坚贞不屈。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成语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体系,丰富了儒家学说。当时,各诸侯国有强有弱,有大有小,都想称霸天下。有些人提出弱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即为合纵。

        连横和合纵其实都是为使自己的国家不被消灭而联合别国的策略。强国与弱国各派出了许多说客,宣扬自己的主张。公孙衍和张仪便是当时专门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的说客。因为秦国势力强大,所以弱国看到秦国的使者,都非常害怕。有一个爱好纵横之术的人问孟子:“公孙衍和张仪应该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吧?”孟子回答说:“他们不能算是大丈夫。作为大丈夫,应该懂得礼仪法度,以仁义为本。得志的时候,不脱离百姓;失意的时候,也不随波逐流、阿谀奉承。不能因富贵而迷惑,也不能因贫贱而改变志向,更不能因为受到暴力的威吓而失去了气节。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后来,人们把“威武不能屈”的“能”字省去,演变为成语“威武不屈”。

        纵横家

        纵横家是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战国策》中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

哪个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刻苦学习,勤奋读书?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御史大夫弘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成不可使治民。”

        西汉时,有一个叫宁成的官吏,南阳穰县(今河南邓县)人。宁成当过济南都尉,后升中尉。他为人狠毒刻薄,执法严峻,为宗室、豪强所畏惧。

        汉武帝即位以后,宁成升为内史(掌民政的官),因被外戚诽谤,被捕入狱。后来,宁成从狱中逃出,在乡间买了一千多顷陂田(山坡地),役使贫民数千家为他耕种。几年以后,宁成靠著收租剥削,成了一个有万贯家财的富豪。武帝想再度起用他当郡守。御史大夫公孙弘说:“我在山东当小官的时候,宁成是济南都尉,他管理起百姓来,就像豺狼放牧绵羊一样。这个人不可以让他治理百姓。”后来,武帝虽没有任命宁成为郡守,但拜他为关都尉,出入关的人见到宁成都不寒而栗,说:“宁可和老虎相见,也不愿面对宁成之怒。”

        后人常用“如狼牧羊”来比喻酷吏欺压人民。

       

有没有一些成语故事是说主人公超级笨的?还干了蠢事的那些。。

       凿壁偷光

       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他又开始苦恼起来。

       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

       “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文不识”答应了他的请求。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

       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着名的大学者。

       心得:匡衡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都能认真读书、刻苦学习知识,而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物质环境里,是不是更应该努力学习呢?不管在什么状态下,我们都要勤奋学习。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源泉,能让人间更美好。

高枕无忧的成语故事 高枕无忧的主人公是谁

       不辨菽麦<bù biàn shū mài>: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左传·成公十八年》

       :“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呆头呆脑<dāi tóu dāi nǎo>:形容思想、行动迟钝笨拙。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三折:“似这等呆脑呆头劝不回,呸!可不干赚了我奔

       走红尘九千里。”

       愚不可及<yú bù kě jí>: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

       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拙口钝腮<zhuō kǒu dùn sāi>:比喻嘴笨,没有口才。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八回:“我等愚卤,拙口钝腮,不会说话。”

       人头畜鸣<rén tóu chù míng>:鸣:叫。这是骂人的话,指虽然是人,但象畜类一样愚蠢。也比喻人的行为非常恶劣。《史记·秦始皇本

       纪》:“(胡亥)诛(李)斯、(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

       畏影恶迹<wèi yǐng è jì>: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

       离身。”

       愚不可及<yú bù kě jí>: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

       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暗弱无断<àn ruò wú duàn>:愚昧软弱,没有决断。《资治通鉴·卷九十一·晋元帝太兴三年》:“(司马保)好读书而暗弱无断,故及于

       难”。

       混沌不分<hùn dùn bù fēn>:混沌:亦作“浑沌”,古代寓言中的中央帝名。原意是借喻一切事物都应顺其自然。后常用以表示愚昧无知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窃,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

       一窃,七日而浑沌死。”

       反裘负刍<fǎn qiú fù chú>:反穿皮袄背柴。形容贫穷劳苦。也比喻为人愚昧,不知本末。《晏子春秋·杂上》:“晏子之晋,至中牟,

       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涂侧者,以为君子也。”

       浑浑噩噩<hún hún è è>:浑浑:深厚的样子;噩噩:严肃的样子。原意是浑厚而严正。现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汉·扬雄《法言·问

       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

       冥顽不灵<míng wán bù líng>:冥顽:愚钝无知;不灵:不聪明。形容愚昧无知。唐·韩愈《祭鳄鱼文》:“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

       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

       畏影恶迹<wèi yǐng è jì>: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

       离身。”

       版版六十四<bǎn bǎn liù shí sì>: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清·范寅《越谚·数目之谚》:“版版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痴心妄想<chīxīn wàng xiǎng>: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明·冯梦龙《古今·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大凡

       人不做指望,到也不在心上;一做指望,便痴心妄想,时刻难过。”

       木雕泥塑<mù diāo ní sù>:用木头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形容人呆板不灵活或神情呆滞。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两班文武,

       如泥塑木雕,无人敢应。”

       泥塑木雕<ní sù mù diāo>:指泥做的和木头雕的偶像。比喻人的表情和举动呆板。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两班文武,如泥塑木

       雕,无人敢应。”

       胶柱调瑟<jiāo zhù tiáo sè>:古代一种弹拨乐器。用胶粘住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不能再调整音的高低缓急。比喻拘泥死板,缺少变通

       。《文子·五·道德》:“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

       高枕无忧的主人公是孟尝君,成语故事如下:

       战国时候,齐国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食客,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叫做冯谖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通通把冯谖当下等的客人招待。

       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客人升为上等的客人,还送给冯谖的母亲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

       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讨债,冯谖就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而孟尝君却不知是为其好,并怪罪冯谖。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国君解除了相国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时候,薛地的人民都热烈地欢迎孟尝君。

       孟尝君笑道:“先生给我买的‘义’,我今天看到了!”过了不久,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齐国的国君对您不满意又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

       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孟尝君一听:“那我该怎么办呢?”冯谖:“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像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于是,冯谖就跑去找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告诉梁惠王孟尝君非常能干。

       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 这个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马上慌张起来,赶快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齐国做相国。

       同时,冯谖又叫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用来保证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庙建好以后,冯谖就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洞都已经挖好了,从今天起,您就可以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了。”

扩展资料

       高枕无忧

       1、拼音:gāo zhěn wú yōu

       2、解释:高枕,垫高枕头睡觉;忧,忧虑。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也比喻放松警惕。

       3、近义词: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欢天喜地。

       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顾虑和担心,形容烦恼尽除、得到解脱,心情安然自得,快乐舒心。

       无牵无挂:形容没有拖累,非常放心。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含褒义。

       4、反义词:忧心忡忡、心事重重、牵肠挂肚。

       忧心忡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在担心着什么。

       心事重重:心里挂着很多沉重的顾虑。

       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好了,关于“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有哪些特点”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有哪些特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