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运用与分析怎么写_成语的运用与分析怎么写的

       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成语的运用与分析怎么写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

1.怎么运用成语写作文

2.如何正确运用成语

3.成语的理解及运用?

4.有关于成语的知识

5.加点字成语的使用及分析

成语的运用与分析怎么写_成语的运用与分析怎么写的

怎么运用成语写作文

       1. 如何能够将成语运用到作文中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多去积累,注意从平时的生活中提炼一些好的成语或词句,像报纸、电视,还有一些期刊杂志都会为你提供很多知识。积累并不是让你死记硬背,一定要理解它的内在含义,明白它的用法,这个成语你自然就会轻松记住,到时候也就运用自如了。

        重要的是质而不是量,你真的记住一个成语比死记硬背住十个更有用。这就和吃东西一样,只有经过反复咀嚼,才能更好地把营养消化吸收,如果你只注意一味地往里灌,那最后只能消化不良,吃多少吐多少。

        其实作文最重要的还是真情实感,你写的真形神自然就有了。成语只是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切不可以此作为写作重点,如果让它喧宾夺主到时候你就得不偿失了。

2. 怎样在作文中巧妙运用成语作文 2100字

        怎样在作文中巧妙运用成语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使文章文采飞扬、意蕴隽永的途径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广泛积累、熟练运用词语(尤其是成语)。成语是千百年来人们语言实践精华的结晶,其语约意丰,恰当的使用可以令语言更精炼、更生动,使表意更准确、更丰富。

       

        先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①那一天,2001年7月13日——一个千呼万唤,终于指日可待的日子,一个亿万炎黄子孙翘首企盼的日子。

        ②这班读书人,一旦背叛朝廷,无不希望捧着张献忠成就大事,自己成为开国功臣,封侯拜相,封妻荫子,并且名垂青史。

        第①句中恰当选用了“千呼万唤”“指日可待”“翘首企盼”等几个成语,形象生动地把人们心系五环渴盼奥运的热切、激动的心情跃然纸上;第②句中用了“封妻荫子”“名垂青史”等成语,将那班读书人的个人功利至上的心态剖释得淋漓尽致。

        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在使用成语的时候过于“草率”造成误用而影响了传情达意,有时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如下列几句中加点的成语都是误用的“典型”。

        ③这才多长时间,小崔竟果然要暂时“离休”了,或曰充充电。不管是不是暂时,看来以前的那种“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④当时作为中国队主力队员的汪嘉伟以他那美伦美奂的“背飞”开创了亚洲排坛后排进攻之先河。

        ⑤七月流火,盛夏的炎热烘烤着人们本已焦灼的心,他们默默地坐在树底下,谁也不说一句话;树上的鸟似乎也受到了感染,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树下的人们。

        ⑥谁也没有想到,这项闹得天昏地暗、泽及全县儿童的“幸福行动”计划,始作俑者竟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青姑娘。

        “空穴来风”语自宋玉的《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意思是弯曲的树枝会招来鸟筑巢;有了空洞,才有风吹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没有原因的,有时也比喻留言乘虚而入。很明显,③句未能弄清其来源而误将其当作“无中生有”或“凭空猜测”的同义语。“美伦美奂”语自《礼记?檀弓下》,用以形容屋舍华丽,高大众多(“伦”应为“轮”,高大;奂,众多),④未能弄清其使用的对象和范围。“七月流火”语自《诗经?七月》,“火”并不是“着火”的“火”,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心宿二星座。夏历七月的时候,“火”星位置开始偏西,此后天气将逐渐变凉,⑤句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始作俑者”语自《孟子》中所引用的孔子的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俑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孔子反对殉葬,后用该成语比喻恶劣风气的开创者,是贬义词,⑥句没有弄清其感 *** 彩而误用。

3. 利用10个成语写一篇300字以上的文章

        我来给你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成语故事,您一定要‘兴致勃勃’地听完,然后‘叹为观止’。

        从前有一只‘趾高气扬’的兔子和一只‘慢条斯理’的乌龟在路上‘不期而遇’。它们俩‘当机立断’,决定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看谁能够先跑过‘一望无际’的田野和‘郁郁葱葱’的森林,到达‘崇山峻岭’10的终点。这就是传说中‘名闻遐迩’的龟兔赛跑。比赛开始了,兔子‘风驰电掣’地‘一马当先’,‘意想不到’地在地里一个树桩上撞得‘头破血流’,最后‘呜呼哀哉’,‘死于非命’。乌龟‘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冠军,真是‘笨鸟先飞’。

        这时,旁边地里正在‘手忙脚乱’20地种庄稼的一个‘年轻力壮’的农夫看见了这个结果,他‘喜出望外’,捡到了这只死兔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他其实是一个‘好逸恶劳’的农夫,总想着‘不劳而获’,现在‘黄粱一梦’竟然变成了现实,不免‘心旷神怡’、‘神魂颠倒’。回家后他‘喜不自胜’,‘兴致勃勃’30地把这只兔子做成了‘珍馐美味’,‘狼吞虎咽’地吃得‘一干二净’。

        从此以后,他天天在这个树桩旁边‘茕茕孑立’,希望能‘接二连三’地捡到‘误打误撞’撞死在树桩上的死兔子。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守株待兔’的故事。

        其实这个故事并没有到此‘戛然而止’,实际上还‘没完没了’40。他因为每天‘游手好闲’,结果他家的庄稼长得比别人矮多了。后来他决定把这些庄稼都拔高一点点,好让它们跟邻居家的庄稼一样高(揠苗助长/拔苗助长)。结果庄稼都死了(始料未及)。

        后来邻居都鄙视他(嗤之以鼻),他羞愧得恨不得找一条缝钻进去(无地自容),打算去自绝于人民。

        想跳河,又怕被别人救上来(援之以手);想用宝剑自刎,又怕别人送他去医院抢救(救死扶伤)。

        于是决定坐船到河中心去,站在船舷上用宝剑自刎,这样别人就没法救了(痛下杀手)。

        可是船快走到河中心的时候,他的宝剑不小心掉到水里去了。于是他在宝剑入水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一靠岸,就从记号处下水去捞(刻舟求剑)。

        后来他当了一个城市的主政官(风水轮流转),但风格没变(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不仅让大家都唱古代的歌曲以提精气神(克己复礼),还用几千年以前的办法打击不听话的人,想用这些特殊的办法来当上国王或者亲王(无法无天、痴心妄想、白日做梦)。

        这个故事从一分钟以前讲,到现在就讲完了(从一而终——这是我跟你开玩笑的,这个玩笑的名字叫插科打诨、忍俊不禁、嬉皮笑脸、严肃活泼)。

        这个故事当然也可以写成一篇作文,你自己稍加改动即可,当然如果你偷懒,就这样叫上去也大致合格。远远超过了20个成语。

如何正确运用成语

       2004年《考试大纲》对考点进行了调整,其中一处就是把“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变成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但是纵观15套高考试题,成语依然是重中之重。成语的考查是《高考说明》的关于“词语使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具体考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字形辨识,二是使用判断。

        一、成语的字形辨识

        在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第1小题(字形题)一共考查了三个错别字,它们分别是“娇生惯养”的“惯(贯)”、“惨绝人寰”的“寰(圜)”、“装帧”的“帧(祯)”(注:括号内为错误字形)。这三个错别字,有两个出现在成语中,从中我们看出成语字形辨识的重要性。

        正确识记成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探究成语语意

        因为只有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才能准确识记,也就是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如成语“不假思索”往往容易误写成“不加思索”,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没有理解“假”的意义。“假”在此为“借用、利用”之意,此意还有成语“狐假虎威”。再如“食不果腹”常常被写成“食不裹腹”,原因很简单,就是没能理解“果”在此为“充实”、“饱”的意思。其它如优柔寡断(优:犹豫不决)、按部就班(部:类别)、谈笑风生(风生:形容谈话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皆为此类。

        (二)把握成语来源

        许多成语或出自古诗词,或源于一些小故事,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成语这一特点,探其本源,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成语“子虚乌有”不好理解,如果知道它的出处就容易了:汉朝司马相如有《子虚赋》,假托子虚先生、乌有先生和亡是公先生三人互相问答。后世因此用“子虚乌有”指虚构的或不真实的事情。其它如墨守成规(墨:墨子)、班门弄斧(班:鲁班)、名落孙山(孙山:人名。“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等。

        (三)分析成语结构

        成语的语法结构有多种,主谓、联合、偏正等,我们也可以把这作为一个突破口。如成语“青山绿水”属联合结构,青色的山、绿色的水,故不能写成“清山绿水”。同理,成语“山清水秀”也不能写成“山青水秀”。其它如钩玄提要、狗苟蝇营等。

        以上是关于识记字形的一些方法,我们记字词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应用。

        二、成语的使用判断

        正确运用成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要望文生义

       成语误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成语的一知半解,以古律今。

        例:张明同学学习不认真,写文章总是文不加点。

        点,理解为“标点”,“文不加点”就成了“写文章不加标点”。乍一看,意思也说得通,殊不知,“点”在此为“涂改”之意。“文不加点”是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它是一个褒义词。

        “明日黄花”也是一个误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这个成语出自苏轼的诗。苏轼在《九日次韵王巩》诗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的句子,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有什么好玩赏的了。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一些人望文生义,往往理解为“即将流行的东西”。还有人对这个成语多少有些了解,也觉得不合情理,稍加改动变成了“昨日黄花”。这些都是错误的。

        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很多,下面仅举几例: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消除。

        五风十雨: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形容风调雨顺。

        差强人意:大体上还使人满意。

        (二)注意感情色彩

        词的感情色彩有褒义和贬义,这一定要区分清楚,该用褒义绝对不能用贬义,反之亦然。

        例:李校长既抓教学,又抓体育,经常察看寝室,深入食堂,对学生关怀无所不至。

        “无所不至”意为凡能做到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含贬义,在此应用“无微不至”。

        褒义词有藏龙卧虎、海晏河清等。

        贬义词有揠苗助长、道貌岸然等。

        在色彩方面还要注意一点,就是一些成语具有多义性。它们有褒义或贬义,同时有中性色彩,但在使用过程中,某个义项多次使用,掩盖了其它义项。

        例: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灯红酒绿”很多人认为用错了,其实不然。这个成语虽然一般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但还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其它如“想入非非”虽然有时被理解为“胡思乱想”,含贬义,但它还有“想法新奇不凡”的意思,这个词在1995年高考题中出现过。

        (三)注意适用对象

        许多成语都有它特定的适用对象,不可乱用。

        例:经过多年离散,艰辛备尝,他们兄弟二人终于破镜重圆,团聚在一起。

        “破镜重圆”专指夫妻离散后复聚,此为误用。其它如“天花乱坠”形容说话,“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女子,“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等等。

        还有两类词要引起注意。

        例:王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抛砖引玉”比喻先谈出自己肤浅的见解,用以引出别人的高论。像“抛砖引玉”“蓬荜生辉”这类词属于谦词,只用于自己。

        还有一类词,它们现在的意思与原来相比有很大差别,甚至一点儿关系也没有。比如我们在《阿房宫赋》中学过“钩心斗角”这个成语,它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现在多用于人,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本文就成语的识记和运用问题谈了一已之见,当然,方法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要想真正学好成语,还需要我们勤翻成语词典,掌握成语基本含义。只有把勤奋和动脑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会取得好的成效。

成语的理解及运用?

       方法引领

       1、结合语境释义,不仅要掌握该词语的本义,而且要分析理解它在具体语境中的引申义、比喻义等。

       2、对于“词语的感情色彩”,一是要把握文中人物的感情;二是要注意作者的感情倾向。特别要关注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现象。

       3、选填适合具体语境的一组近义词,一是读,凭借语感确定该句应填用的词语;二是析,比较分析各组近义词的细微差别;三是查,作出选择后,要将相应的词语臵入各句中,读一读,查一查,看看自己所选的答案是否正确。

       4、判断成语使用正确与否,关键是要看成语的意思与句意是否相符,要探词源、析词义、看场合、辨色彩、品句意。

有关于成语的知识

        A. 形容 理解的成语

        形容 理解的成语

        通情达理

        张本继末: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

        达地知根:指根底清楚、明白。

        惇信明义:惇:重视;信:诚实。重视信实,明白理义。

        耳聪目明

        B. 词语与成语的理解方法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炼,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 越洗越难看。""蜜饯黄连 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而被引用了。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做是成语。

        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

        C. 成语理解与运用答案!

       

        从前,有一个县官离任时,老百姓送给他一块“功德匾”,上面写着“四大天地”。县太爷很高兴,很想炫耀自己,就对送行的人说:“我在任多年,并无多大成绩可言。今天你们赐给我功德匾,实在是厚爱。请告知一下‘四大天地’的具体内容。”有人回答:“太爷上任呀,( 惊天动地 );太爷在任呀,( 花天酒地 );太爷办事呀,( 昏天暗地 );如今离任呀——”众人高呼:“( 谢天谢地 )!”然后一哄而散。那县官呆若木鸡。<谢天谢地、惊天动地、昏天暗地、花天酒地>

        D. 我们要运用和理解学过的成语。(改病句)

        运用和理解

        换下位置,不合逻辑

        E. 关于理解的成语

        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随机应变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鹤立鸡群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F. 关于理解的成语

        肌劈理解 [jī pī lǐ jiě]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比喻立论精辟,析义翔实。

        褒义

        出 处

        清·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圣贤之微言大义,纲举目张,肌劈理解,权衡尺度,凿凿乎指定于胸中。”

        G. 关于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答案

        2本学期我们诵读并积累了大量成语,如关于“看”、”仪表“、“四内季”的成语等等容,请把这些成语对号入座把。

        情况已经到了极危险的地步,他却泰然自若 ,毫不惊慌

        这里是经济开发区,各种车辆 不胜枚举 ,一片繁忙的景象

        故宫博物院有许多 无价之宝,那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天空 万里无云,地上 鸟语花香 ,那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H. 形容理解 的成语

        百思不解 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百思莫解 百思:百般思索。形容反复思索也不能理解。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半解一知 指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同“一知半解”。

        出处:宁调元《燕京杂诗》:“半解一知天下士,千歧百辙釜中鱼。”

        不可思议 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出处:《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不立文字 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师问:‘祇如古德,岂不是以心传心?’峰曰:‘兼不立文字语句。’”

        不识抬举 识:认识,理解;抬举:赞扬,器重。不懂得人家对自己的好意。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这 *** 不识抬举。”

        不知所言 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同“不知所云”。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不知所云 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大惑不解 惑,迷惑;解:理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出处:《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咄咄怪事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高深莫测 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

        出处:《汉书·严延年传》:“吏民莫能测其意深浅,战栗不敢犯禁。”

        怪事咄咄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同“咄咄怪事”。

        贯穿融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同“贯通融会”。

        出处:清·戴名世《方舟传》;“年十四五,尽通六经诸史及百家之书,贯穿融会,发挥为义理之文,穷微阐幽,务明其所以然之故。”

        贯通融会 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宋·袁燮《〈象山先生文集〉序》:“自始知学,讲求大道,弗得弗措,久而寝明,又久而大明,此心此理,贯通融会,美在其中,不劳外索。”

        横从穿贯 指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囫囵半片 囫囵:完整的,整个儿的。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指只听懂或理解了其中的大概意思。

        肌劈理解 比喻立论精辟,析义翔实。

        出处:清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古者‘六经’之学,专门名家,各守师说。圣贤之微言大义,纲举目张,肌劈理解,权衡尺度,凿凿乎指定于胸中,然后出而从事于史。”

        艰深晦涩 艰深:文辞深奥难懂;晦涩:意义隐晦,不顺口。形容笔调深僻、寓意难以理解的文章。

        出处: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故分章办事,以其所对,别附于问,庶几览者莹然,知子厚之文不苟为艰深也。”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别集上》:“为文而晦涩若此,其湮弗没传也。”

        例直禁简 法律或禁令简单明了,人民就容易理解和遵守。

        出处:《晋书·杜预传》:“例直易见,禁简允犯。”

        茫然不解 茫然:无所知的样子。一无所知,不理解。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二回:“邵肩齐说及前事,娄朴茫然不解。”

        迷惑不解 指对谋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

        出处:老舍《鼓书艺人》二十七:“她鞠了个躬,转身慢慢走进了下场门。掌声很热烈。听众瞧着她,迷惑不解。”

        融汇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秦牧《艺海拾贝·独创一格》:“郑板桥学习任何东西,都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发扬创造性。”

        融会贯通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融会通浃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宋·叶适《司农卿湖广总领詹公墓志铭》:“已而遍观诸书,博求百家,融会通浃,天文、地理、象数、异书,无不该极。”

        融释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清·戴名世《〈读易质疑〉序》:“世苟有通学古之士,潜心冥会,融释贯通,其于程朱继志述事,能补其所未及,是亦程朱之功臣也。”

        融液贯通 犹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清·秦笃辉《平书·文艺下》:“殆于圣贤之义理,心领神会,融液贯通,然后参之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而后乃称为文。”

        深刺腧髓 穿穴入骨。形容深透理解。腧,穴位。

        神会心融 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I. 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成语: 兰因絮果

        拼音: lán yīn xù guǒ

        解释: 兰因:比喻美好的结合;絮果:比喻离散的结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最终离异。

        出处: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左传·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

        举例造句:兰因絮果,现业谁深。 清·张潮《虞初新志·小青传》

        拼音代码: lyxg

        用法: 作宾语;用于男女婚姻

        英文: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J. 我们要运用和理解学过的成语。(修改病句)

        病因:语序不当

        故,应改为:我们要理解和运用学过的成语。

加点字成语的使用及分析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一、成语的特点:

       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

       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

       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

       二、关于成语的来源

       1、寓言成语: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主要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如《庄子》井底之蛙,《列子》愚公移山,《韩非子》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等)

       2、神话传说中的成语: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海市蜃楼、天衣无缝、牛郎织女等。

       3、历史故事成语,汉语成语中,来源于历史事件名人传闻佚事的有很大的比例,如《左传》《史记》《后汉书》有许多著名战争或历史事件概括而来的成语,如草木皆兵,完璧归赵,纸上谈兵,破釜沉舟,指鹿为马。

       4、名言警句成语如: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切磋琢磨。

       5、来源于宗教的成语:

       (佛):

        立地成佛、借花献佛、降龙伏虎、当头棒喝

       (道):鸡犬升天、点石成金、

        灵丹妙药、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6、来源于民谚俗语的:投鼠忌器、唇亡齿寒、城门失火、秧及鱼池

       三、从构词形式分析及内容特点分:

       1、最普通的格式是上下两截用对对子的办法,联在一起如:

       远走高飞、四分五裂、低三下四、惊心动魄

       2、数字成语

       “一”字开头的:

       一分为二 一五一十

       一目了然 一丝不苟 一团和气

        “二“字开头的

       二话不说 二人同心

       二虎相斗 二龙戏珠 二八女郎

       “三”字开头的

       三五成群 三更半夜

       三令五申 三心二意 三言两语

       “四”字开头的

       四面八方 四舍五入

       四体不勤 四海为家 四通八达

       “五”字开头的

       五花八门 五光十色

       五谷丰登 五彩缤纷 五味俱全

       “六”字开头的

       六月飞霜 六亲不认

       六神无主 六朝金粉 六韬三略

       “七”字开头的

       七嘴八舌 七零八落

       七窍生烟 七手八脚 七言八语

       “八”字开头的

       八仙过海 八面玲珑

       八面见光 八音齐奏 八病九痛

        “九”字开头的

       九霄云外 九死一生

       九天揽月 九九归一 九流三教

        “十”字开头的

       十万火急 十拿九稳

       十指连心 十全十美 十载寒窗

       “百”字开头的

       百折不挠 百年大计

       百花齐放 百发百中 百炼成钢

       “千”字开头的

       千人一面 千方百计

       千家万户 千军万马 千变万化

       “万”字开头的

       万无一失 万马奔腾

       万水千山 万古长青 万事大吉

       3、重叠成语

       (1)AABB式:大都是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叠:

       郁郁葱葱、战战兢兢、吞吞吐吐

       (2)ABAC式:间隔式的重叠成语1、3字重叠2、4同义近义或反义相关的词:

       善始善终、戒骄戒燥、自言自语

       (3)AABC式:首字重叠,对后面的词语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滔滔不绝、摇摇欲坠

       (4)ABCC式:后面两字重叠,对前面的陈述与说明,如:

       文质彬彬、得意洋洋、威风凛凛、生气勃勃

       (5)其他重叠:成语数量不多。(仅列举)

       ABCB:

       心服口服、以牙还牙、倚老卖老、微乎其微。

       ABBC:不了了之

       4、成语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反义词:

       深入浅出、前俯后仰、舍近求远

       前仰后合、前俯后仰、大同小异

       近义词:

       甜言蜜语、想方设法、胡思乱想

       争分夺秒、翻山越岭、奇形怪状

       5、成语中的修辞

       (1)比喻:

        如鱼得水、如胶似漆、

        稳如泰山、似水流年、固若金汤

       (2)夸张:

       度日如年、归心似箭、一日千里、

       日里万机、闻风丧胆、天崩地裂、

       云消雾散、雾里看花、冰清玉洁

       (3)借代:汗马功劳、巾帼须眉

       (4)三个字的成语:

       鸿门宴、安乐窝|、铁公鸡、

       冷不丁、莫须有、东道主

       (5) 五个字:

       老牛拉破车 鲤鱼跳龙门

       鸟枪换大炮 千里送鹅毛 无风不起浪

       (6) 六个字:

       挂羊头卖狗肉 过五关斩六将

       家丑不可外扬 九牛二虎之力

       (7)七个字:

       初生牛犊不怕虎 此地无银三百两

       打开天窗说亮话 打破沙锅问到底

       各人自扫门前雪

       (8)八个字: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6、容易写错的成语

       换然一新(焕) 变本加利(厉) 鬼计多端(诡)

       轻歌慢舞(曼) 来势凶凶(汹) 免为其难(勉)

       弱不经风(禁) 舍身取义(生) 奋不顾生(身)

       名落深山(孙) 迫不急待(及) 山青水秀(清)

       随声附合(和) 永往直前(勇) 仗义直言(执)

       致理名言(至) 星罗其布(棋) 名符其实(副)

       如火如茶(荼) 半徒而废(途) 惹事生非(是)

       7、生肖成语(动物成语)

       鼠目寸光、牛刀小试、虎口余生、兔死狐悲、

       龙飞凤舞、画蛇添足、老马识途、亡羊补牢、

       闻鸡起舞、狗仗人势、猴年马月

       8、成语中的人体知识:

       心想事成、三头六臂

       9、成语中的花草树木:

       桃红柳绿、柳暗花明

       10、成语中的颜色:

       红颜薄命、灯红酒绿、赤胆忠心、

       青红皂白、黄粱美梦、洁白无暇、万紫千红

       11、成语中的天文气象知识

       (天文)天长地久、日新月异、

       天经地义、月落星沉、大步流星

       (气象风雨雷电云雾冰雪)

       风尘仆仆、雨过天晴、雷厉风行、电闪雷鸣

       12、成语中的广告应用(活用成语)

       (1)一毛不拔(某牙刷广告)

       (2)臭名远扬香飘万里(某臭豆腐广告)

       (3)停电24小时依旧冷若冰霜(上海某冰箱广告)

       (4)闲妻良母(台湾海龙洗衣机的广告)

       (5)一笔勾销(某涂改笔广告)

       (6)千军万马难抵名笔一挥(派克金笔广告)

       (7)默默无“蚊”的奉献(某电蚊香广告)

       (8)金狮牌自行车(乐在骑中)

       13、成语中的人物主角()

       四面楚歌、初出茅庐、入木三分、煮豆燃萁、

       破釜沉舟、纸上谈兵、背水一战、指鹿为马、

       围魏救赵、草船借箭、完璧归赵、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毛遂自荐、闻鸡起舞、三顾茅庐、

       望梅止渴、图穷匕见

       14、含“手”的成语

       形容极为兴奋:手舞足蹈

       形容情谊深如兄弟:情同手足

       形容医术高明:妙手回春

       形容做事机警、敏捷:眼疾手快

       形容重归于好:握手言和

       形容心思灵敏、手艺精巧:心灵手巧

       形容十分喜爱:爱不释手

       形容技艺娴熟或做事顺手:手到擒拿

       15、祝福

       老人:长命百岁、寿比南山、长命富贵

       进步:更进一竿、更上一层楼

       生意:日升月恒、金玉满堂

       鼓励:再接再厉、坚持不懈

       其它:心想事成、一帆风顺、

       一路顺风、万事大吉、万事亨通

       16、成语的四字性

       前面已经说过,成语多由四字组成,少于四字或多于四字的比较少;尤其少与于四字的成语,相形之下更少。

       因此就有“四字汉语”这种说法,也有的称为“四字熟语”。

       不过他们列入“四字汉语”和“四字熟语”中的例语,在我们看来,有的不是我们所说的成语,因为我们没有那种说法。如“左往右往”、“上意下达”、“执行犹豫”、“质疑应答”之类。

       又如他们把“春夏秋冬”、“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也都认为是“四字熟语”,我们也未便苟同。“春夏秋冬”这是气象学名词,“前后左右”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是地理学上常用的方位名词。

       尽管这样,成语之显然有四字性是无可否认的。例如下列的成语,就它们的出处来看,都不是四个字,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些成语都是把非四字的话加以提炼、形成四字成语,试看以下成语与其出处的关系:

       (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篇)

       (2)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篇)

       (3)事半功倍:“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证,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篇)(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5)黔驴技穷:唐朝柳宗元有篇文章题目是《三戒》,其中有一个小题为《黔之驴》。“黔驴技穷”就是从这篇文章叙述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

       (6)敝帚千金:(或说“敝帚自珍”)“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曹丕《典论·论文》)

       从上文看来,成语的四字性非常明显。或者把比四字为多的话缩减为四字,如“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或者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只用四字,如“事半功倍”、“敝所千金”。

       或者把一个用字较多的故事,编写为四字,成为一个成语,如“刻(契)舟求剑”、“黔驴技穷”都是。

       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

       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引入文章。

       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文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字,就成了成语。

       成语为什么四字者为多,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

       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

       不过把四字成语缩短为二字的也颇不少,如:

       画蛇添足---蛇足

       东施效颦---效颦

       墨守成规---墨守

       杞人忧天---杞忧

       囊萤映雪---萤雪

       以上都是从四字成语缩写为二字的例子。在某种场合,也许有宜于用二字者。又如“矛盾”、“推敲”之类常用的成语,都是来源于有名的故事。

       四、四字成语的语法结构分析。

       四字成语是固定短语的一类。从结构看,它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研究成语的语法结构,分析一下它的结构方式,对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实在是大有好处的。成语的结构方式,大致有下列八种:

       (一)并列式

       ⒈名+名 如:张三李四、帝王将相;

       ⒉动+动 如:敲诈勒索、贪污腐化;

       ⒊形+形 如:谦虚谨慎、艰苦朴素;

       ⒋偏正+偏正

       ① 定名+定名 如:五湖四海、良师益友;

       ② 状动+状动 如:深谋远虑、豕突狼奔;

       ③ 状形+状形 如:万紫千红、十全十美;

       ⒌动宾+动宾 如:厉兵秣马、说长道短;

       ⒍主谓+主谓 如:上行下效、心平气和。

       (二)偏正式

       ⒈定+名 如:至理名言、一臂之力;

       ⒉状+动 如:量力而行、翻然悔悟;

       ⒊状+形 如:豁然开朗、孜孜不倦。

       (三)支配式 如:解放思想、震撼人心。

       (四)补充式

       ⒈动+补 如:爱不择手、持之以恒;

       ⒉形+补 如:重于泰山、漆黑一团。

       (五)陈述式 如:愚公移山、青出于蓝。

       (六)连动式 如:触景生情、饮水思源。

       (七)兼语式 如:引狼入室、纵虎归山。

       (八)能愿式 如:不可磨灭、未能免俗。

       举例详解:

       (1)并列关系

       披坚执锐: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

       防微杜渐: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失之东偶,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 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

       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2)承接关系

       见异思迁: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先斩后奏: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3)目的关系

       削足适履:比喻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适:适应;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杀一儆百:儆:警告。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

       越俎代庖: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4)因果关系

        水滴穿石: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肯定能成功。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5)主谓关系

       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夜郎自大: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

       (6)动宾关系

       不见经传: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经传上没有记载。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

       歧路亡羊:歧路:岔路;亡:丢失。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顿开茅塞:顿:立刻,一下子;顿开:立刻开通;茅塞:谦称自己知识贫乏,思想闭塞,好像心里被茅草堵住了一样。。比喻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如丧考妣:丧:死去; 考:死了的父亲;妣:死了的母亲。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该词带贬义)

       (7)动补关系

        轻如鸿毛: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要轻。比喻非常轻微或毫无价值。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

        无动于衷:衷:内心。动,动作,触动。心里一点儿触动也没有,毫不理会。

       荒谬绝伦:绝伦:超过同类。谓荒唐错误到无可比拟的地步。

       (8)动宾补关系

       问道于盲:向瞎子问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教,不解决问题。

       贻笑大方:贻:遗留;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贬义

       拒人千里:形容对人态度傲慢

       趋之若鹜:趋:快走;鹜:野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成群的人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含有贬义

       (9)连动关系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抱薪救火: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亡羊补牢: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吹毛求疵:求:寻找,查找;疵:缺点,小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

       (10)谦语关系

       请君入瓮:比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是比喻某人用来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它揭露了酷吏的残忍,也教会人们一种以牙还牙的斗法;同时告诫人们不要作法自毙。

       令人生畏:使人害怕、胆怯。畏:害怕、胆怯。

       引狼入室:比喻自己把坏人或敌人招引进来。结果给自己带来了不可想象的麻烦.

       化险为夷:险:危险,艰难险阻;夷:平坦、平安。从险境中化成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11)偏正关系

       衣冠禽兽:衣:穿衣;冠:戴帽。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扶摇直上: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不倦:不知疲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不知道累。形容学习十分勤奋。

       一丘之貉: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使用没错误,分析错误。正确分析如下:

       滥竽充数,说的是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以次充好。厂家将未达标的食品上标注“绿色”字样,当作“绿色食品”,欺骗消费者。此句成语使用恰当。

       滥竽充数

       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释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结构主谓式。

       用法含贬义。多用于人或物。有时也可表示自谦。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滥;不能读作“jiān”。

       辨形滥;不能写作“烂 ”;竽;不能写作“芋”或“竿”。

       近义词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词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辨析~和“鱼目混珠”;都可表示以假的坏的冒充真的好的。但~除表示以假乱真外;还有以次充好的意思;“鱼目混珠”表示的以假乱真程度高;辨别不出。

       例句做学问容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

       英译be there just to make up the number

       好了,关于“成语的运用与分析怎么写”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成语的运用与分析怎么写”,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