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_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简写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的今日更新,以期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

1.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

2.成语故事

3.三十六计的成语故事

4.嘟拉成语故事 第6集 声东击西

5.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

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_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简写

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

        声东击西(shēng dōng jī xī),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在现实生活中被提及的频率非常高,它以假动作欺敌,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

        成语解释:

        词语解释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引证解释

        1、表面上声言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语出《通典·兵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宋张纲《乞修战船札子》:“况虏情难测,左实右伪,声东击西。”《水浒传》第十八回:“这雷横亦有心要救晁盖,以此争先要来打后门;却被朱仝说开了,只得去打他前门,故意这等大惊小怪,声东击西,要催逼晁盖走了。”袁庙等《辛亥革命徵信录》:“是夜革党拟於十二句钟,由汉口起事,声东击西,使武昌不暇筹备。”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四章:“经常要采取巧妙的方法,去欺骗、引诱和迷惑敌人,例如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即打即离,夜间行动等。”

        2、形容动作、说话、行文等变化莫测。清李渔《玉搔头·讲武》:“一任他声东击西,藏头露尾,俺自有应八面的雄捍蔽。”孙犁《澹定集·读作品记》:“他的语言,采取了长段排比,上下骈偶,新旧词汇并用,有时寓庄于谐,有时寓谐于庄,声东击西,真假相伴,抑扬顿挫,变化无穷的手法。”

        字词解释声:声张。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同韵词瓜代之期、悬壶行医、劝百讽一、淡饭黄齑、政令不一、心口如一、走漏天机、良莠不一、苍翠欲滴、娇娇滴滴……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成语造句:

        1、他们宣称那些人不过是“声东击西”。拿这个论点与人的讨价还价是很不高明的。

        2、我原以为他会躲在柱子后吓我,哪里知道他是声东击西骗我上当。

        3、我军先将部分主力撤出,诱敌深入,然后声东击西直取沸后,终于逼使对方投降。

        4、警方运用声东击西的战略,转移了匪徒的注意力,才能顺利将他们一网成擒。

        5、一对对摔跤手采取声东击西的佯攻手法,使对方猝不及防,终于揪住了对方,开始搏斗起来。

        6、这是敌人声东击西的战略,可别上当,他们的主力可能正准备直捣我们的总部。

        7、参与安排葛柏押解过程的现任总调查主任黄国梁忆述当年的非常任务时说:葛柏案如此哄动,我们预计机场必会聚集大批记者及市民,为免人多造成混乱及防碍保安,我们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

        8、由于我们声东击西的策略,直到最后时刻为止,敌人始终不知道我们究竟要在哪里展开攻势。

        9、他们以声东击西的方法转移敌人的注意,成功地攻占了山头。

        10、他最后的论点是在声东击西,想让我们忘掉要点。

成语故事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成语典故(精选8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成语典故作文篇1

        百发百中

        成语:百发百中

        拼音:bǎifābǎizhòng

        解释: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语故事:

        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没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都是用来形容他射箭的绝技。它的意思是在称赞别人做事要有绝对的把握,有时分析事情,对将来的发展也一如所料。

        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兴趣,但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可以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欢玩箭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明,他拔出箭,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可以在射程的距离内准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

        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百发百中”。

成语典故作文篇2

        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成语典故作文篇3

        开诚布公

        “开诚布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们把“开诚心,布公道”简为成语“开诚布公”,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成语典故作文篇4

        管中窥豹[guǎnzhōngkuībào]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时跟“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王献之所言“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两句的解释,古时的荀奉倩,近时的刘真长,我只对这两个人感到惭愧,不如他们。

        王献之受到卑贱门生评论,深以为耻,后悔不该接近并插话,所以就有“远惭”“近愧”这样的话。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管中窥豹指的是只看见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而可见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测出全貌。从哲学上讲可见一斑是通过事物的特殊性得到事物的普遍性,而管中窥豹则是只看到事物的特殊性,没有进行普遍性的发掘。

成语典故作文篇5

        不求甚解

        出处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释义

        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成语故事

        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成语典故作文篇6

        鹏程万里

        传说,在遥远的北方,有块不毛之地,那里有个无边无际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有一种鱼,其身宽达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鲲变成了一只大鸟,就是鹏,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开双翅,宛如遮天的乌云一样。

        大鹏鸟乘着旋转的狂飙盘旋向上,搏击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着旋风,直向高飞去,扶摇直上,冲入云霄,一下子就可以飞出几万里。如此远的距离,大鹏鸟要过半年才能飞回到原来的住所休息。

        沼泽中有只小小的雀儿,看见大鹏在高飞,不以为然地笑笑说:“它将飞到哪里去呢?我跳跃飞腾,悠然向上,不过几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自由自在,这也是极得意的飞行啊。它飞飞向几万里外的地方,是为什么呢?”

        后来,人们常用“鹏程万里”作为祝贺或自勉的话。李白在《上李邕》中,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渔家傲》中,写道:“九万里风鹏正举。”

成语典故作文篇7

        1、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3、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咏絮才高

        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

        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5、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6、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会面。

        不久,陈果为隋所灭。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7、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

        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又明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8、东施效颦

        西施有心痛病,总是皱着眉走路。村子里的人见到西施楚楚可怜的样子,都觉得西施更加美丽了,对她的美貌赞不绝口。

        村子里还有一个女子名叫东施,模样长得非常丑陋,她看见后,认为西施那种样子非常好看,于是就模仿着西施,也捂着心口,皱眉蹙(cù)额地走在村庄里。

        可是,事与愿违,人们见了她那种怪模样都避得远远的。后来人们用“东施效颦”嘲讽不顾本身条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坏的人。

成语典故作文篇8

        一、声东击西的典故

        声东击西的意思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

        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让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

        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赶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惨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二、井底之蛙的典故

        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三、买椟还珠的故事

        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面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四、揠苗助长的典故和故事

        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五、高山流水的典故

        高山流水的意思,高山流水是什么意思?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谁?高山流水的典故出自何处?

        1、成语人物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2、高山流水的典故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筝曲《高山流水》,就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六、黔驴技穷的典故

        黔驴技穷出自唐·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是一个用来比喻有限的一点技能也已经用完了的贬义词,现在多用于讽刺一些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本词现用途广泛,多在各大新闻报纸中出现,以来讽刺批判用。

        黔驴技穷,实际成语省略了两个字,本应为“入黔之驴技穷”。入黔之驴技穷:字意是说驴生的威猛,其实没有什么本事,外强中干,当遇见黔之虎,便被硬生咬死,反映了黔之虎的勇敢,也揭露了一个真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解释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1、黔驴技穷的故事

        据说古时候贵州没有驴子。有个商人从外地运进来一匹驴子,但是贵州多山,驴子派不上用场,商人只好把驴子放到山下,听任它在那儿吃草蹓跶。

        有一天,从山上下来一只老虎。贵州的老虎也从来没有见过驴子,突然看见这么个庞然大物,不禁大吃一惊,以为是什么神灵下凡。老虎慌忙躲进树从,偷偷察看驴子的动静。

        一天过去了,老虎没有看出驴子有什么特别不凡的地方。第二天,老虎蹑手蹑脚地(蹑,niè)走出树林,想到驴子跟前摸摸底细。还没有走上几步,猛听见驴子一声大吼,吓得老虎转身就逃。奔了一阵,老虎发现后面没有动静,又小心翼翼地踱了回来。慢慢地,老虎习惯了驴子的叫声,又壮看胆子向驴子靠近。它先用脚爪去挑逗,又用身子去碰撞。驴子恼羞成怒,尥(liào)起后蹄向老虎踢去。老虎偏偏身子就躲过去了,心里不禁一阵高兴:“原来这个家伙就这么点儿本事啊!”饿了一天一夜的老虎,大吼一声,猛扑过去,一口咬住了驴子的喉营,美餐了一顿,上山去了。

        2、黔驴技穷的意思

        这头大驴子所以会送命,是因为它虚有其表,没有真本事。贵州小老虎所以能得胜,是因为它在貌似强大的对手面前,既不胆怯,又不莽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3、成语出处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三十六计的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草木皆兵

       马革裹尸

       赤膊上阵

       乌合之众

       打草惊蛇

       四面楚歌

       用兵如神

       有勇无谋

       全民皆兵

       声东击西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嘟拉成语故事 第6集 声东击西

       成语故事包括:

       第一集:上屋抽梯

       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立,小国被鱼肉,大国争霸权.

       在中原的鬼谷,有一个既知天时地理,又知兵法战阵的奇人,人称鬼谷子.鬼谷子手下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是孙子(孙武)的后世子孙--孙膑,另一个是庞涓.庞涓应魏国之邀,先于孙膑出山,鬼谷子将失传的《孙子兵法》独自传于孙膑一人.

       庞涓当了魏国的元帅,与魏王一同率军进攻楚国,在方城楚国军队相持不下,若拖下去,对魏国十分不利.

       庞涓派谋士公孙阅请鬼谷子为其出一良策,鬼谷子将此事推于孙膑.孙膑引用《孙子兵法》,向公孙阅献"上屋抽梯"之计.庞涓用孙膑之计,引诱城内楚军出击,然后截断后路,消灭了楚军.楚国被迫割城认败.

       第二集:笑里藏刀

       庞涓请孙膑出山,孙膑推辞不过,告别鬼谷子来到魏国.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但为得到《孙子兵法》,表面上笑脸相迎,派美女钟离秋照顾孙膑.钟离秋钟情于孙膑.

       庞涓利用孙膑的思乡之情,设下圈套,栽脏孙膑.魏惠王听信庞涓,欲杀孙膑.庞涓出面为孙膑说情,孙膑死罪免除,被处以膑刊.

       庞涓将受伤的孙膑接回家中,请来最好的医师为他医腿,并让钟离秋继续照看孙膑,孙膑十分感激,答应将所知道的《孙子兵法》为庞涓抄录下来.

       第三集:假痴不癫

       公孙阅早就看中了钟离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有意将庞涓陷害孙膑的事实悄悄告诉孙膑.

       孙膑对庞涓所为气愤之极,但无计可施,情急这中想到临别之时鬼谷子送给他的锦囊秘计.他依据鬼谷子之计,装疯卖傻,将抄录的部分兵法全部烧毁.

       庞涓不相信孙膑真疯,多次试探,都没看出破绽.庞涓还是放心不下.

       钟离秋盼望孙膑不是真疯,向孙膑倾吐真情,以期打动孙膑.孙膑无动于衷,仍疯疯癫癫.钟离秋痛苦万分,当着孙膑的面拨剑自杀,孙膑见死不救,钟离秋彻底失望.暗中监视孙膑的庞涓因此也信以为真.

       第四集:金蝉脱壳

       公孙阅托媒人到钟离家说情,钟离秋的姐姐钟离春为使妹妹忘记疯子孙膑,收下聘礼,未曾想钟离秋痴心不改,并与姐姐大闹一场.

       钟离春是个剑术高超的烈女,她为了断绝妹妹的恋情,欲杀孙膑.孙膑面对死亡,仰天长叹,叹自己空有世上无双的《孙子兵法》,却无用武之机,辜负了祖先和老师的厚望.钟离春方知孙膑是装疯.

       钟离春只身来到孙膑的家乡齐国国都,遇到了齐国将军田忌,将孙膑的遭遇告诉了田忌,请田忌设法解救孙膑.田忌不信孙膑其才,田忌的门客禽滑说他到魏国一试孙膑,然后见机行事.

       禽滑来到魏国,在钟离春的安排下与孙膑见面.一番交谈,禽滑与孙膑相见恨晚.禽滑用孙膑之计,让自己的仆从装扮成蓬头垢面的孙膑醉卧猪栏,孙膑乘机躲入禽滑的马车逃离魏国.

       第五集:李代桃僵

       数天后,有人在河边发现了孙膑的衣服,误以为孙膑已死,钟离秋闻此痛不欲生.公孙阅娶钟离秋为妻,钟离春见妹妹有了归宿,悄悄离开魏国,来到齐国.,

       孙膑为了不得罪魏国,暂时隐居在田忌家中.钟离春来到田忌家,照顾孙膑.

       田忌爱马,常和齐威王赛马,每赛必负.孙膑告诉田忌,可采用"李代桃僵"之计,即牺牲三等马,用一等马对齐王的二等马,用二等马对齐王的三等马,必胜无疑.田忌听从孙膑的意见.下重赌和齐王赛马,果然获胜.齐威王纳闷,询问田忌,田忌将孙膑的计策告诉齐王,齐王立即召见孙膑.

       第六集:围魏救赵

       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

       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死,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孙膑好言相劝,田国等人不从.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个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

       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死,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口服心服.

       第七集:擒贼擒王

       庞涓为报复齐国,纠集楚国、韩国、燕国讨伐齐国,扬言若齐国不交出孙膑,便毁灭齐国.邹忌等人也推波助澜主张交出孙膑以解齐国之难.齐威王为齐国安危,答应了庞涓的条件.

       钟离春劝孙膑离开忘恩负义的齐国,另择明主.田忌、田国也劝孙膑逃走.孙膑胸有成竹,说他可兵不血刃,使庞涓撤兵.

       盟坛上,四国元帅商谈退兵和好之事,庞涓坚持必须得到孙膑,才可退兵.装扮成齐国将军的钟离春押着假孙膑来到坛下,庞涓上前辨认孙膑,冷不防被钟离春用剑逼住,周围的魏国士兵怕钟离春杀庞涓,不敢上前.庞涓无奈,只好答应退兵.

       第八集:以逸待劳

       楚、韩、燕三国军队退去.庞涓也只好撤军.回军的路上庞涓越想越气,又带大军杀回.

       魏国大军的突然返回,使齐国有此措手不及.齐威王命田忌和孙膑带兵抗敌.虽然楚、韩、燕三国的军队已经返回,齐军和魏军相比还是敌强我弱,孙膑令全军守而不出.

       庞涓为激孙膑出营作战,命魏国士兵在营外高声漫骂.孙膑仍按兵不动.田国气愤不过,要求出兵,没想到孙膑竟然同意.田国率精干之兵不断袭击敌人,使魏军更加疲惫.

       庞涓战不能战,拖又拖不起,只好撤军,孙膑乘机出兵,大败魏军.

       第九集:无中生有

       庞涓回到魏国后,又气又恨,欲杀钟离秋.公孙阅为保钟离秋,说他可以用计让孙膑和田忌失去兵权,然后再治他们于死地.

       公孙阅带着钟离秋来到齐国,投奔在相国邹忌门下,向邹忌讲述田忌得势的利害.邹忌本来就嫉妒田忌的功劳,便向齐威王进谗言,诬陷田忌和孙膑,齐王不信.公孙阅告诉邹忌,无中可以生有,多说几次,齐王就会相信.

       钟离春向孙膑表露爱慕之心,孙膑以占卜者的话拒绝了钟离春,钟离春一气之下,离开齐国.

       公孙阅冒充田忌的门人带重金请占卜者为其占卜,所问乃谋国之事.邹忌将此事禀告齐王,齐王终于相信了邹忌的谗言.

       第十集:借刀杀人

       齐威王派人监视田忌,孙膑告诉田忌,只有交出兵权才可免去杀身之祸.田忌听从孙膑的计策,主动交出兵权,齐威王打消斩杀田忌的念头.

       公孙阅劝邹忌斩草除根,邹忌说在齐国难以得手.公孙阅让邹忌"借刀杀人".

       邹忌向齐威王建议与楚国建立联盟,共同对付魏国,并提议让田忌和孙膑出使楚国.齐王担心二人一去不回,邹忌说他们如果不回,就灭其九族.邹忌随后派心腹赶往楚国,密报田、孙到楚国是为了探查虚实.

       孙膑和田忌一路上几遇危险,幸遇钟离春暗中保护,才化险为夷,到达楚国.楚国为了对付魏国,要留往田忌孙膑,并许以高官厚禄,田忌和孙膑执意要走,楚王一怒之下将二人困在楚国.

       第十一集:趁火打劫

       庞涓听说孙膑被困在楚国,带着珍宝亲自出使楚国,将珍宝献给喜爱珍宝胜于自己生命的楚王,还答应将占据楚国的城邑还给楚王,以换取孙膑.楚说可以考虑庞涓的建议.

       楚王要挟孙膑,说他如果不答应留在楚国,就把他交给庞涓.孙滨告诉楚王,庞涓要的不是他,是《孙子兵法》,有了《孙子兵法》,魏国就会称霸.孙膑答应为楚王抄录一套《孙子兵法》,楚王同意先放田忌回国.

       钟离春收买众多敢死之士,欲救孙膑,孙膑为保田忌回国,没有答应,钟离春十分不快.

       庞涓得知孙膑答应为楚王抄录兵法,进见楚王,说他知道兵法的一些内容,为防止孙膑抄录假兵书欺骗楚王,他可以为楚王监视孙膑,条件是他再把兵书抄录一遍带回魏国.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第十二集:瞒天过海

       庞涓又会见孙膑,说他即使给楚王抄录了兵法,楚王还是不会放过他,不如为他抄写一部兵法,他可以帮助孙膑逃离楚国.孙膑将计就计答应庞涓的要求.按照庞涓和孙膑定下的计策,庞涓离开楚国.庞涓走后,孙膑拜见楚王,说兵法乃兵圣之作,必须找一类似鬼谷的山谷抄写,才可不辱圣灵,否则将受到上天惩罚.楚人一向宠信鬼神,楚王答应了孙膑的要求.

       孙膑选择了靠近楚魏边境的一条山谷,假意不敢前往.楚王得兵法心切,派军队保护孙膑.

       庞涓带兵秘密袭击孙膑所在的山谷,意欲劫持孙膑.孙膑乘庞涓与楚军混战之机,在钟离春的帮助下,逃离楚国.

       第十三集:偷梁换柱

       孙膑的逃离使庞涓十分恼怒,他来到楚国,一番口舌,使楚王相信了他的谎言.楚王派使者来到齐国,污蔑孙膑偷走了楚国的国宝,要孙膑将国定送回楚国,否则楚国将与魏国一同向齐国问罪.齐威王明知孙膑不是鸡鸣狗盗之徒.但迫于楚国的威胁,再加之邹忌的谗言,齐王让孙膑亲自到楚国向楚王说明.

       钟离春与钟离秋姐妹终于相见,感慨万分.钟离春将公孙阅的所为告诉了妹妹,钟离秋逼公孙阅离开邹忌.

       孙膑为了田忌将军一家人的性命,打算再次动身去楚国,钟离春极力阻止孙膑前往楚国.

       禽滑用偷梁换柱之计,命手下人装扮孙膑,带着一批希世珍宝随自己前往楚都.孙膑乘机带着田忌的信,随钟离春经楚国前往到韩国去找申大夫.

       第十四集:假道伐虢

       孙膑来到韩国申大夫家,申大夫要将他引见给韩王,孙膑不愿让自己来到韩国的消息传到魏国,因此不愿去见韩王.申大夫还是将孙膑来到韩国的事告诉了韩王,韩王立即召见孙膑,拜孙膑为军师.

       庞涓得知孙膑在韩国,故作不知,派使者来到韩国,邀请韩国在成周会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请韩王允许魏国参加盟会的人路经韩国成皋.

       孙膑向韩王进言,说魏国肯定另有所图,并向他讲了当年晋献公假道伐虢的故事.韩王只答应盟会,未答应借路.

       盟会之时,魏王假作劳累过度,旧病复发,庞涓再次提出借路韩国的北方重镇成皋,从近路回国.韩王以为盟约以定,魏国不会与之为敌,答应了庞涓了请求.庞涓回国途中,乘韩国不备,突然占领了成皋.然后向韩王提出:以成皋换孙膑.

       第十五集:声东击西

       成皋是韩国北方的屏障,成皋失陷,韩国上下一片慌乱.

       韩国不少大夫主张用孙膑换回成皋,韩王也打算把孙膑交给魏国.申大夫坚决反对,他说只要孙膑在韩国,成皋就不愁不能夺回,而且魏国也不敢小视韩国.身为大将军的韩国太子也反对交出孙膑,认为如此将是韩国的羞辱.韩王改变主意,命太子和孙膑带兵夺回成皋.

       韩国的军队没有进攻成皋,而是直逼魏国的重镇中牟.庞涓估计孙膑会象当年围魏救赵一样故计重演,并未回兵中牟,而是率主力直逼韩国国都.韩王立刻命太子和孙膑回军.

       孙膑让太子率大军明为回国救急,实为虚晃一枪,他与钟离春率领一支精干轻装军队,夜奔成皋,乘敌不备,夺回了成皋.

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

       《声东击西》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A.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释义]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 《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B.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原是我国战史中一个成功的战例。源出于孙膑指挥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354年,魏回国由庞涓做统帅起兵答攻打赵国,一直打到国都邯郸城下,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前往援助。

        田忌准备直趋赵都邯郸解围,孙膑劝阻他,认为这样做不是最佳作战方案。他说:“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现在魏国与赵国几乎打了一年的仗,双方都疲惫不堪。魏国的精兵都集中到邯郸了,国内只剩下老弱病残,兵力空虚,不如引兵直奔魏国国都大梁,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魏军一见此情一定会放弃邯郸,带军队回来援救。我军可在半途设伏兵截击。这样,不倦不但解了赵国之转,还可一举打败魏军。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作战计划。结果齐军大获全胜。

        C. “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典故反映的道理是(

       

        “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典故反映的道理是(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真象和假内象容都是现象,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正面的表现,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的表现。二者都是客观的。假象常常引起错觉,错觉是主观的。

        D. 决胜千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围魏救赵;声东击西;成语故事

        孙膑围魏救赵

        E. 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的历史故事

        魏国被秦国打败后,魏惠王看到魏国内外交困,国势一天天衰落,很是焦急,就用重金招募有才能的人,来帮他治理国家。魏国人庞涓和齐国人孙膑是同学,一起跟鬼谷子学习军事,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庞涓听说魏王招贤就去 *** ,担任了大将,兼任军师,帮助魏惠王打了好几个胜仗,他得到魏惠王的信任。后来庞涓也来到了魏国,魏惠王让他担任客卿。庞涓其实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知道孙膑的本事比自己大,怕他超过自己,于是设计陷害孙膑。让魏惠王认为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果然中计,挖去孙膑的膝盖骨,还在他脸上刻字,从此孙膑就成了一个残废人。

        时间长了,孙膑终于知道自己原来是被庞涓给害的。为了逃离魏国,将来报仇,他就装起疯来。齐威王知道孙膑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于是就偷偷派人把孙膑接到齐国去了,并且拜他为齐国的军师。

        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魏惠王派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国君派人到齐国去求救。齐威王派田忌和孙膑带兵去救援赵国。当时如果直接去救赵国,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孙膑假装要去攻打魏国的重要城镇襄陵。庞涓听到这个消息,赶忙从邯郸撤兵,去救援襄陵。没想到孙膑早已在魏军回来的路上设下了埋伏,魏军正好钻进包围圈,被打得大败,庞涓狼狈不堪地逃回魏国。历史上把这次战役叫“围魏救赵”。

        F. 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的小故事

        声东击西的这个故事呢,我不怎么太了解,我只知道围魏救赵的故事,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直接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国只好回军球员解了邯郸之围

        G. 哪个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内容比如围魏救赵-------声东击西

        愚公移山,井底之蛙,盲人摸象,刻舟求剑,一箭双雕,调虎离山,买椟还珠,东施效颦,杯弓蛇影,闻鸡起舞,按图索骥,水滴石穿,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狐假虎威,亡羊补牢都可以的哦,请采纳

        H. 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的故事390字.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

        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

        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

        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

        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 *** 去,占

        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

        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

        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

        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魏救赵

        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了。

        声东击西故事

        台湾被荷兰殖民者统治数十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立志收复台湾。1661年4月,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澎湖岛。要占领台湾岛,赶走殖民军,必须先攻下赤嵌城(今台南安平)。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势的当地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进:一条是攻南航道,这条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又较易登陆。荷兰殖民军在此设有重兵,工事坚固,炮台密集,对准海面,另一条是攻北航通,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礁石密布,航通狭窄。殖民军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郑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浅,但海水涨潮时,仍可以通大船。于是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玻。

        郑成功计划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军急忙调集大批军队防守航道。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威浩大,喊声震天,炮火不断。这一下,郑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平安无事。南航道激战正酣,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郑成功率领主力战舰,人不知,鬼不觉,乘海水涨潮时机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军从梦中惊醒,发现已被包围。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狼狈逃窜,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I. 围魏救赵儿童成语故事

        成来语故事:

        战国源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成语: 围魏救赵

        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举例造句: 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拼音代码: wwjz

        近义词: 声东击西

        反义词: 围城打援

        歇后语: 孙膑救邯郸

        灯谜: 孙膑救邯郸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好了,今天关于“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