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成语故事_初中语文成语故事100篇

       大家好,我很乐意和大家探讨初中语文成语故事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初中语文成语故事的各个方面,我会尽力回答您的疑问,并为您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1.学富五车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2.成语故事初中

3.覆水难收成语故事

4.初中生成语故事演讲 要释义 出处 还有推荐理由 最好是励志那种的

5.七上八下成语故事

6.四字成语故事中学生

初中语文成语故事_初中语文成语故事100篇

学富五车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目录

        学富五车的典故

        学富五车的解释

        用学富五车 造句

学富五车的典故

        我们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那些读书多、有学问、知识渊博的人。“学富五车”是指此人看的书可以装下五车吗?

        首先来明确一下五车书有多少呢?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是用竹子、木片做成的简和牍,简牍很重,当时的车又为马车。据《墨子》记载,造得极好的车可以“任五十石之重”。这样下来,五车书最多也就是二百五十石(担):而又据《汉书·刑法志》记载,秦始皇“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悬)石之一”,即秦始皇白天审理案件,晚上看书,每日处理一石重的公文。按此计算五车书最多二百五十天就看完了。这对现在有学问的人来说,也不是很多,为什么要用来形容人学问大呢?

        其实,“学富五车”语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这里的“书”用为动词,是“写”的意思。原本是庄子用夸张的手法来批评惠施,说他很会方术,虽然写的书都可以装下五车了,但他所说的道理有很多是错误和杂乱的,他的言语多有不当之处。意思是说他写得多,错得也多。后人截取了原文中的前两句“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片面地理解为惠施读了五车书,并将这里的书理解为五车纸质的书而非竹简书。

        这样,“学富五车”便逐渐偏离了庄子最初的原意,从最初的写了五车竹简木牍书变成了读了五车纸质的书,词意也从最初的贬义转化为褒义,成了形容人读书多、学问大、知识渊博的代名词。

        <<<

学富五车的解释

        [释义] 学问很多;有五车书。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富:丰富;五车:指五车书;形容书很多。

        [语出] 宋·毕仲游《西台集》:“好学五车富;轻财四壁贫。”

        [正音] 车;不能读作“cē”。

        [辨形] 富;不能写作“付”。

        [近义] 博学多才

        [反义] 目不识丁 胸无点墨

        [用法] 用作褒义。旧时多用作称赞别人学识好的客套话。一般作谓语。

        <<<

用学富五车造句

        1) 博大是学富五车的丰厚;博大是胸怀坦荡的宽广;博大是大气磅礴的雄伟。

        2)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3) 读书,使人博学多识,学富五车;读书,使人无忧无虑,回味无穷;读书,使人思想查上翅膀,感情淀放花蕾。

        4) 读书人应该以学富五车为自己的目标。

        5) 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

        6) 苏轼是个学富五车的大文学家。

        7) 曹雪芹学富五车,其写作才华无与伦比。

        8) 他自幼年起,便刻苦攻读,到了青年时,便已是学富五车了。

        9) 郭沫若先生是一位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的大学者。

        10) 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德,学富五车。

        11) 丘建中确实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12) 这位教授学富五车,在古文字方面造诣很深。

        13) 老王虽然学富五车,仍持续追求新知,勤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4) 小李读书没有比人多,却喜欢表现出一副学富五车的模样。

        15) 如果不能活用贯通,就算学富五车,也只是读死书。

        16) 他学富五车,见识宏博,深受学生的敬仰。

        17) 叶老学富五车,腰缠万贯。

        18) 这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教授可谓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啊,是个功成名就的人,平时总是文质彬彬的。

        19) 他是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他请教。

        20) 他不但学富五车,而且有独到的见解,你应该向他多请教。

        21) 李老师知识渊博,学富五车,但是曲高和寡,他的一些理论知识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并接受。

        22)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即使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仍要不断充实新知。

        23) 不过随口问个问题就被考倒了,你这样哪能算是学富五车?

        24) 他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25) 一个好书房并不能证明它的主人学富五车;仅仅说明他、他的父亲或是他的妻子有钱买书而已。

        26) 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疑智慧;读书,使人豁然贯通,柳暗花明;读书,使人博学多识,学富五车;读书,使人无忧无虑,回味无穷;读书,使人思想查上翅膀,感情淀放花蕾。

        27) 别看这人衣着随便,行头与香车宝马无缘,但人家可是是真正的学富五车,一辈子享用不完。

        28) 夜来观天象,掐指算一算:你地阁方圆,印堂发亮,天庭饱满,龙凤呈祥,学富五车,有模有样,正是金榜题名高中相。祝高考顺利!

        29) 他们深知,在爱戴他人和装作爱戴他人之间,在愚顽不化和大智若愚之间,在学识渊博和佯装学富五车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天壤之别。

        30)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黄庭坚的天资虽略不及苏,但与苏一样,也是学富五车,功力深厚,在诗歌的法度之中,左右逢源,曲尽其妙,并力求有所突破,自成一家。

        <<<

        学富五车的历史典故 成语 故事 相关 文章 :

        ★ 学富五车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 历史著名成语典故5则

        ★ 二年级历史成语故事

        ★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和意思

        ★ 历史成语故事初中

        ★ 有关才高八斗成语典故

        ★ 揠苗助长的典故解释

        ★ 高考经典成语故事汇总

        ★ 才高八斗的成语故事典故|字词解析|造句

        ★ 三国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m.js?1fc3c5445c1ba79cfc8b2d8178c3c5d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成语故事初中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商鞅立木建信

       令(指商鞅变法的条令)既具(已经准备就绪),未布(公布),恐民之不信己,乃(于是)立(竖起)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市场)南门,募(招募)民有能徙(移)置(放)北门者予(给)十金(古代计算贷币的单位)。民怪(对……感到奇怪)之(指代这件事),莫敢徙。复(又)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辙(就)予五十金,以明(表明)不欺。卒(终于)下令。 (选自《史记》)

       商鞅立木建信 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

       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

       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

       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

       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

       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

       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

       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

       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

       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

       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

       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

       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

       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

       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

       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

       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

       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

       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

       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

       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

       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

       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

       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

       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一饭千金 成语释疑: 比喻受恩厚报。

       成语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彻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 的。

       成语示例: 马周道:“壁上诗句犹在,~岂可忘也。”(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

       ~~~~~~~~~~~~

       出处补充:《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退避三舍 成 语 退避三舍

       拼 音 tuì bì sān shè

       解 释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 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而要设法解决它。

       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灯 谜 一再让住房

       英 文 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fink out; keep somebody at arm's length>

       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1 BBS系列

       44.退避三舍

       原文: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

       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译文:

       到了楚国,楚王设宴招待重耳。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假如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会命令我的军队退避你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得到认可,我左手拿鞭子和弓箭,右手带着盛着弓箭的袋子,来与您交战。”

       典 故

       原文: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

       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

       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

       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

       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译文: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覆水难收成语故事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

       马不停蹄

       释 义 奔波忙碌,不得休息。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

       出 处 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赢的他急难措手,打的他马不停蹄。”

       示 例 ~的走至天色大明,看看追兵已远,方始勒住马。(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

       马马虎虎,

       马失前蹄:比喻偶然发生差错而受挫。

       马首是瞻,

       瞻:往前或向上看。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襄公十四年

       魏收才华出众,人品却很不好,是个无德无行的封建文人。在政治上,他随时俯仰,唯权贵马首是瞻。--四十三.《魏书》:"包举一代始终,颇为详悉"

       “马首是瞻”:看着马头行事,马到哪里,兵到哪里,服从指挥。

       “塞翁失马”是一则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 人间训》。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

       东汉班固的《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算卜过去未来。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大概是雌马发情罢)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心中有数,平静地说:“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 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老翁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的事,难道不是祸吗?”老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的儿子生性好武,喜欢骑术。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四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死伤不可胜计。靠近边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战争中丧生。惟独老翁的儿子因跛脚残疾,没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残年余生。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宋魏泰《东轩笔录 失马断蛇》:“曾布为三司使,论市易被黜,鲁公有柬别之,曰:‘塞翁失马,今未足悲,楚相断蛇,后必有福。’”陆游《长安道》诗:“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后又发展成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频频出现于文学作品或日常口语中,或用来说明世事变幻无常,或比喻因祸可以得福,坏事可以变为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好事与坏事,这矛盾的对立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转化。

初中生成语故事演讲 要释义 出处 还有推荐理由 最好是励志那种的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覆水难收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覆水难收成语故事1

        成语:

        覆水难收

        拼音:

        [fù shuǐ nán shōu]

        解释:

        覆:倒。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难以挽回。也作“覆水不收”。

        出处:

        《后汉书·何进传》:“国家之事易可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

        举例造句:

        “这件事你既然已经做错了,覆水难收,也不要再耿耿于怀了,还是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再犯吧。”

        成语故事:

        西汉时苍翠茂盛的会稽郡吴县(今苏州吴中区)穹窿山山下,住着一位读书人朱买臣和他的妻子崔氏。朱买臣为人老实厚道,每日苦读诗书,但运气不佳,屡屡受挫。他家境贫寒,无以为生,只得到穹窿山上砍柴度日。

        多年以来,崔氏跟着丈夫过着清苦的生活,渐渐地她有些不耐烦了,脾气越来越坏,她从心里看不起丈夫那副穷酸的样子,说话尖酸刻薄。朱买臣有口难言,只得默默忍耐。

        一日,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朱买臣饥肠辘辘,被崔氏逼到山上砍柴。他以为多砍些柴草卖掉,买回米面,妻子就会高兴起来。谁知崔氏另有打算:她让媒婆为自己物色了新的丈夫——家道殷实的张木匠。朱买臣一进家门,崔氏就提出要他写下休书。朱买臣痛苦地请求妻子再忍耐一时,等他时来运转,日子就会好起来。崔氏却坚定地表示,即使朱买臣将来做了高官,自己沦为乞丐,也不会去求他。朱买臣见她全然不顾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写下了休书。

        不久,朱买臣得到在朝廷为官的同乡严助的推荐。在汉武帝任命朱买臣为会稽太守。崔氏得知心慌意乱,她想木匠怎能跟太守相比?太守夫人享的是荣华富贵呀!她决定去找朱买臣,不要现任的丈夫了。崔氏蓬头垢面,赤着双足,跑到朱买臣面前,苦苦哀求他允许自己回到朱家。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朱买臣若有所思,让人端来一盆清水泼在马前,告诉崔氏,若能将泼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他就答应她回来。崔氏闻言,知道缘份已尽。她羞愧难当,精神失常。

覆水难收成语故事2

        成语: 覆水难收

        拼音: fù shuǐ nán shōu

        解释: 覆:倒。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成语故事:

        西汉时,会稽们人朱买臣家境贫寒,靠打柴糊口度日。他很好学,利用打柴、卖柴的空隙读书。妻子崔氏嫌他是个书呆子,不会有出息之日,就离他改嫁了。后来朱买臣经过同乡引荐得到汉武帝赏识,被任命为会稽太守。当他赴任时,崔氏拦住马车磕头请罪,希望能够复婚。朱买臣让手下人取过一盆水泼到地上,对崔氏说:你若能把倒出的水收回来到盆里,我就和你破镜重圆。这个成语比喻事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造句:

        1、一旦说了口,就覆水难收,剩下的就是兑现承诺。

        2、承诺不能兑现,犹如退潮的海口,覆水难收。

        3、在说每一句话之前,一定要考虑好,不要覆水难收。

        4、这件事你既然已经做错了,覆水难收,还是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再犯吧。

        5、覆水难收,既然无法挽回败局,也只有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了。

覆水难收成语故事3

        注音fù shuǐ nán shōu

        典故国家之事易可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 《后汉书·何进传》

        释义复:倒。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比喻事情已成定局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木已成舟、驷马难追

        反义词破镜重圆

        押韵词万事俱休、零落山丘、李郭仙舟、骑鹤更扬州、山梁之秋、内顾之忧、蟠屈缭纠、破烂流丢、得休便休、忍辱含羞、......

        年代古代

        灯谜滩

        语文同步我们都听说过这些说法:“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或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里夫金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高中六册·课文·2

        成语故事商朝时期,姜尚(姜太公)才学过人,精通兵法,但因家贫,他的妻子马氏见他年老没出息就离开他,他只好到渭水边搭茅屋钓鱼为生,周文王拜他为国师,姜太公助周文王灭了商朝,他的妻子要求复合,他取一盆水泼地如能收回就复合

        成语示例如此才人,足以快婚,尔女已是覆水难收,何不宛转成就了他。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通闺闼坚心灯火》

        成语造句

        ◎ 据说她是被改嫁给一位做生意的人,北京姨娘虽然受了委曲,也没法对付,因为覆水难收了。

       

        覆水难收成语造句

        1、当然,覆水难收;美国国务院作为可靠传话者的可信度已丧失,而且无疑这会持续很长时间。

        2、你就说,那个错误已经是覆水难收。

        3、若以微观经济来衡量其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则仅是一种可估量的、有形的经济风险;而财政这一宏观经济活动产生的风险,不仅包含不可估量的、有形加无形的经济风险,带来的可能是覆水难收的经济剧烈波动甚至危及国家政治稳定。

        4、变革整体也是正确的;而一些改革本身就是个错误,如经选举产生社区警长,这类错误现已覆水难收。

        5、既然已经覆水难收,两人勉强维持夫妻关系又有什么意思呢?

        6、命令一出,如覆水难收,千万不可朝令夕改!

        7、所以当我说他是唯一的那一个明白覆水难收无法回头的意义的人,我知道那是真的。

        8、话一出口,覆水难收,怎能不慎言呢?

        9、这辞呈一旦送出去,也就覆水难收了,能不谨慎吗?

        10、覆水难收,往日不在,而我也不愿意为此再错过现在的时光。

        11、如果你们签下这张离婚协议书,那就覆水难收了,可千万不能当儿戏啊!

        12、虽说覆水难收,难道他们俩的婚姻真的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吗?

        13、要说这话之前,你最好谨慎考虑,否则覆水难收,将无转圜机会。

        14、我们不可能改变他,故而必须尽量处理好。覆水难收,后悔是没用的。

        15、他想到要把痴缠的美奈子推下悬崖爱与情欲的交缠,造成一段覆水难收的孽恋。

        覆水难收作文

        西汉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朱买臣,大气晚成。四十多岁了还一事无成,整天靠和他的妻子打柴为生,日子过得很艰辛。每天打柴回来的'路上朱买臣都会背书,大家都笑他是个书呆子,把这当成解闷的新闻。妻子觉得很脸红,就叫他路上不要念念叨叨的,叫别人当笑话。朱买臣还是我行我素。妻子就要与他离婚,朱买臣笑着对妻子说,我们都熬了这么多年了,我马上就要发迹了,还想好好报答你,干嘛这会要离婚!妻子说,你这种人的结局只会是死到臭水沟里,你还想着发迹!朱买臣再三劝说,妻子执意要离。

        后来朱买臣果然因才被用,做了郡守。她前妻就跑来想要和他复合。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朱买臣叫人端来一盆水,往地上一泼,对前妻说,你要能把倒在地上的水收回来,我就和你复婚!前妻羞愧而去!

        人生就是这样,你的才华女人看不到。你发达了,人又老了。你希望能找一个能跟你共同奋斗的,能在你孤独时安慰你的。你怀着这种心态去寻找,找到的不过是嘲笑罢了!在你辉煌的时候,女人看到的不过是一个肤浅的自己,她永远读不懂,你内心的真实!你心中永远跨不过那道坎,干嘛要和一个半道上来的共度富贵!

        如果你问我这世上有没有纯净的爱情,我觉得人间没有。人间有的不过是自以为是,有的不过是自以为高贵却极度的庸俗!人间要是童话该有多好,那心就不会那样苦苦折磨了,美好的时光就不会那样让人觉得遥远而模糊不清了!

        覆水难收初中作文700字

        失去了便是失去了。很多事情,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失去了那便是失去了,极有可能便是永远的失去和离开了。有些人,有些事情,有些物就像是捏在手心中的沙,你捏的越紧,它便流逝的越快。这就好像,有时候,有些人你再怎么苦苦挽留,也是没有用的。

        人生啊,有时候就像一场绝版旅行,因为你无法改变它的历史轨迹,不管你如何努力,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这个世界上面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爱也不是恨,更不是天堂和地狱,而是你所熟悉的,你所了解的人渐渐变得陌生,离你而去,你再也不认识她了,她在你的印象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是了,你失去的东西即使最后能回来,也不可能是当初的模样了。就像破镜重圆,那个碎掉了的镜子再怎么拼凑,也没有原本的光滑整洁了不是吗?再也不能恢复到当初的模样了,这就好像当初的你想要一杯酒,我只有一杯水,水你不想喝于是你倒了,可最后的你酒也没有喝到,也失去了那壶清茶。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就好像水洒出出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一样,再难以挽回。人的劣根性啊,太可悲了。总是把当初你所拥有的最好的最最珍贵的东西,糟蹋掉了之后,才开始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见,若你还能回到以前的你,纯洁的干净的你,如果能重新来过,还能拥有那些美好的人或事或物,可是啊,人生就是这样的一部**,你想再点重播的时候,却发现重播键已经坏掉了。我们总要明白的,有些事情覆水难收,再难回头。时间在变,人也在变,真的不回不去了……

        感慨颇多,可再多的感慨也只能换来无奈地一声叹息,可能时间总不会给我们留情面,也不会给我们重来得到机会,覆水难收,再难挽救了啊。我们能做的不是回顾旧人,而是好好珍惜宝贝你现在所拥有的值得你去珍惜的东西,别让他们再像你指尖的沙一般流逝了啊……

        覆水难收作文

        俗话说“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我们又何必在意那已经过去的事呢?

        最近考试成绩公布后,总听同学们说:“试卷上错的题目我都会,太可惜了。”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那已经过去了,考试时发挥失常,要么就是太过紧张,要么就是知识点掌握不对,而抱怨就能挽回局面吗?答案当然是不能。

        如果抱怨能解决问题,世上会有那么多失败者吗?会有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说法吗?那他们为什么会失败呢?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事物的原貌,没有想到未来,只在意过去的失败。我们应当努力地去改变这个局面,周瑜一生最恨的人——诸葛亮,他就没有犯过错误吗?他不也错用了马谡吗?但是他靠自己的计谋,使用“空城计”,让结果并没有太糟糕。

        我们应当学习诸葛亮,面临大敌时,不想曾经的失败。做事要乐观,成语故事《塞翁失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曾经的事的确无法改变,但这算得了什么?你不应该去靠自己的努力向上进取吗?你不应该趁着大好时光认真学习吗?你应当知道为自己的过去而惋惜是没有用的,很少有人会因为你的特殊原因做不利于自己的事。

        因此,覆水难收,忘记你的过去,,迎接新的未来吧,这才对你有益。

七上八下成语故事

       一诺千金

       解释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 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 唐代·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错刀:古钱名。

       典故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推荐理由

       信守诺言是为人的一大美德,是回忆中永远不悔的记忆。看过这个故事后,直到今天故事仍然在我脑海中涌现。

       然而在我正视中国诚信的时候,我的视线在一个个令人咤异的新闻中逐渐模糊,心境在一组组令人震惊的个案中逐渐沉重。从假烟假酒假文凭,到假账假证假报告;从普通百姓的恶意消费透支,到政府官员的虚假政绩工程,从从关系百姓民生的毒米、毒酒、毒奶粉,到影响产业财经的基金黑幕、股市造假、证券骗局,我们还可以听到假球、黑哨、兴奋剂,听到论文抄袭、学术失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诚信的缺失如同瘟疫蔓延,泱泱中国似乎成了一个充满虚假、欺诈、伪造的染缸!在功利目的的驱动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会漫生出诚信缺失的丑陋与罪恶。

       其实,这些例子在生活中十分的多见,受托人往往不能执行受托之事。想想我国的古人吧,为了提醒大家要讲诚信,编了多少条名言警句啊!有“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不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火心要宽,人心要实”等,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感悟吗?

       诚信,一个人的尊严。要是没有了诚信,将会没有尊严。要是没有了尊严,不免遭到别人的嘲笑,就会变得失魂落魄。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诚信,将会丢失许多。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继承中华民族的品德,也为维护自己的尊严努力吧!

四字成语故事中学生

       七上八下

       注音qī shàng bā xià

       典故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六回

       释义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忐忑不安、心神不定

       相反词心安理得、若无其事

       同韵词拘挛补衲、天不怕,地不怕、危机一发、江山如画、南舣北驾、堂皇正大、因小见大、声势浩大、修短随化、酸甜苦辣

       年代古代

       谜语7/8;六九;十五只吊桶打水

       邂逅语一口吃十五只耗子

       成语故事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毒死了武大郎,武松向官府告状,官府置之不理。武松决定请街坊邻居作证亲审潘金莲。吏员出身的胡正卿在应邀之列,武松不许他中途离开,胡正卿心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武松审问完毕,亲手血刃了潘金莲

初中成语故事

       1.

        万籁俱寂的成语故事

        唐代诗人常建,开元年间的进士。仕途并不得意,经常放浪山林、琴酒之间。他的诗用字精炼、风格清新,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如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就是。诗人在清晨太阳才刚照到树林的时候来到兴福寺。沿着竹林中蜿蜒的小径往幽静的后院走去,禅房就掩蔽在花木的深处。和煦的阳光透进树林里,耳里充斥着鸟儿悦耳的鸣叫声,清澈的潭水倒映出山的景色,让人心神渐渐地空明透澈,不被尘事困恼。此时只觉得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静了下来,只剩下佛寺里传来幽幽的钟磬声。后来“万籁俱寂”这句成语也许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万物无声,一片寂静。

2. 高中生四字成语

        孜孜不倦zī zī bù juàn解释孜孜:勤勉,不懈怠。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出处《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结构偏正式。用法含褒义。

        一般作谓语、状语。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孜;不能写作“改”。近义词废寝忘食、不辞劳苦、摩顶放踵、发愤忘食、笃行不倦反义词游手好闲、饱食终日例句他三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学习成绩当然要比别人好得多了。

3. 四字成语故事(急)

        成语小故事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234306366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4. 四字成语故事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5. 初中生四字成语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对簿公堂:在公堂受审。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繁文缛节: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也说繁文缛礼。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方枘圆凿 形容格格不入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

        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工作。

        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

        奉为圭臬 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了。

        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隔靴搔痒 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

        耿耿于怀:对某些事总记在心里,形容心存怨恨。(一般指自己对某些事不满)

        功败垂成: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多含惋惜意)

6. 成语故事的四字成语大全

        覆巢无完卵 覆水难收 鹬蚌相争 濠上之乐 辩日远近 蹊田夺牛 螳臂当车 螳螂捕蝉 霜露之疾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戴罪图功 作壁上观 激浊扬清 燃糠自照 燃眉之急 磨砖作镜 磨穿铁砚 磨杵成针 鹤立鸡群 篝火狐鸣 雕虫小技 黔驴之技 噬脐莫及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燕雀处堂 璞玉浑金 霓裳羽衣 薏苡明珠 潘岳貌美 褒衣博带 熟能生巧 箭在弦上 墨突不黔 墨守成规 暴虐无道 嘲风咏月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醇酒美人 横行霸道 臧仓小人 臧谷亡羊 漏网之鱼 精贯白日 旗亭画壁 寥若晨星 察察而明 察言观色 管宁割席 管窥蠡测 箕山之节 箪食壶浆 箪食瓢饮 黎丘丈人 锲而不舍 蝇营狗苟 瞎子摸象 蜻蜓点水 誓死不二 聚蚊成雷 聚米为山一发千钧 无亡之灾 神机妙算 救死扶伤 安如泰山造句 钟馗捉鬼 长袖善舞 兴高采烈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乱点鸳鸯 存而不论 摧枯拉朽 众叛亲离 豹死留皮, 人死留名 排难解纷 欲盖弥彰造句 点石成金 釜底抽薪 屠龙之技 杀鸡焉用牛刀 百发百中 见利忘义 以身试法 偃旗息鼓造句 惩羹吹齑 鸡犬升天 青云直上 连篇累牍 羿射九日造句 四海之内皆兄弟 闻一知十 礼顺人情 东张西望造句 怙恶不悛 箪食瓢饮 抛砖引玉 计功行赏 倒行逆施 人莫予毒 惩一儆百造句。

7.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大全

        背水一战(韩信)完壁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望梅止渴(曹操)四面楚歌(项羽)破釜沉舟(项羽)卧薪尝胆(勾践)纸上谈兵(赵括)指鹿为马(赵高)三顾茅庐(刘备)东窗事发(秦桧)如鱼得水(刘备)退避三舍(重耳)初出茅庐(诸葛亮)图穷匕见(荆柯)草木皆兵(苻坚)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一饭千金(韩信)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鞠躬尽瘁(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精忠报国(岳飞)胸有成竹(文与可)。

8. 四字成语的故事 要简短的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初中精选成语故事汇总

        ●.分道扬镳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河间公。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元志精明能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将都城由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按照当时的封建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倔强,不肯避让。他们两人争执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宫去请孝文帝裁决。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为官职比我低的洛阳令,元志不应该抢道。?元志说:?我是洛阳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呢?

        孝文帝见自己手下的两个大臣发生争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说,洛阳是我国的都城,你们双方各有职责,那么就把路分开作为两部分,你们各自驱车在一边走。从今以后,谁也不要抢占谁的道路。

        元志和李彪从皇宫出来以后,马上用标尺量路画线,每人各走半边,也就相安无事了。

        后来,人们用?分道扬镳?作为成语,比喻志趣、目标各不相同,所以最好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干涉。镳,马勒口;扬镳,举鞭驱马前进的意思。

        ●.分庭抗礼

        一天,孔子和学生们在树林里休息。学生们读书,孔子弹琴。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渔夫静静地听孔子弹奏。孔子弹完了,渔夫招手叫来孔子的学生子贡和子路,问了孔子的情况,又说了几句寓意深刻的话,就转身走了。

        子贡把渔夫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追上渔夫表示要虚心求教。于是,渔夫就和孔子畅谈起人生的道理来。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诲。?渔夫没有答应他,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把车子拉了过来,子路请孔子上车。可是孔子仍然呆呆地望着渔夫远去的方向,直到水波平静下来,听不见桨声了,才登上车子。

        子路问孔子:?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不曾看见先生对人如此谦恭尊敬。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行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原文是:?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 伉 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但今天,那个渔夫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施礼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孔子便向他说明了如此谦卑的原因。

        ?分庭 伉 礼?是说宾主相见,分别站在庭中两边,相对行礼,平等相待。 伉 ,对等。现在写作?分庭抗礼?,用来比喻平起平坐,或表示互相对立。

        ●.奉公守法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国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

        赵胜听了这一番话,知道赵奢是个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赵惠文王面前建议提拔赵奢。赵惠文王听从了赵胜的建议,任命赵奢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后来,人们就用?奉公守法?这个成语,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赴汤蹈火

        东汉末年,刘表拥兵十万,称雄荆州。他外表儒雅,但内心多疑。当时曹操和袁绍都想拉拢刘表,但刘表却不知道该归顺谁。有一天,刘表的属下韩嵩说:?曹操他一旦击败了袁绍,就会移兵进攻我们,那时将军您就难以抵抗了。所以归附曹操乃是万全之策。?刘表说:?如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我也难以适从。目前曹操住在许昌,你替我前去探一下他们的虚实如何?韩嵩说:?我是您的臣下,自当为您效劳,就是赴汤蹈火,我也勇往直前,在所不辞。如果将军已作出归顺曹公的决策,那么派我进京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您主意未定,就派我进京,天子封我一官,我就是天子之臣,按道义就不能再为将军效劳了。那时,将军就不要为难我了。?刘表含糊其辞地要他去一趟再说。

        韩嵩到了京城后,受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封他为零陵太守。刘表得知后,认为这是韩嵩对自己的叛逆,准备等韩嵩回来后就杀了他。韩嵩一进门,刘表大骂:?韩嵩逆贼,竟敢叛我!?韩嵩说:?我早已有言在先。今日是将军辜负我,不是我辜负将军!?刘表哑口无言。刘表的妻子见此情景,便悄悄地劝谏道:?韩嵩是本地颇有影响的人物,况且他理直气壮,诛杀他恐难以服众。?刘表自知理亏,只得下令赦免了韩嵩死罪。

        后来,人们就用?赴汤蹈火?来形容即使面对滚烫的热水和熊熊大火,也勇往直前,比喻不避艰险。汤,热水。

        ●.负隅顽抗

        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孟子的弟子陈臻对孟子说:?老师,您听说齐国闹饥荒了吗?人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邑的粮仓救济百姓。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人名叫冯妇。他原来是个猎人,是个有名的打虎能手,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却不干这行了。他发誓说:?今后死也不再和这些野兽打交道了。?

        有一天,他到野外去溜达,看见一群人正在追捕一只大老虎。老虎跑到一座山下,背靠大山的角落,在与人们搏斗,没有人敢接近它。(原文是:?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打虎的人看见冯妇来了,就十分热情地前去迎接他,希望他来帮忙。冯妇看到这样的情景,觉得不出手相助的话,众人会有生命的危险,于是就卷起衣袖参加到打虎的队伍中来。冯妇的勇猛丝毫不减当年,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之后,老虎终于被冯妇打死了。对冯妇帮助打老虎这件事情,很多人都称赞他是为民除害的大英雄,但也有人讥笑他不遵守自己的誓言,又重操旧业去打老虎。

        人们常用它来比喻敌人依靠某种条件顽固抵抗,坚持不投降。

        负,依靠;隅,同?嵎?,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

        ●.感恩图报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再攻打我国,我一定重赏他!?可惜一连三天都没人想出好办法。

        到了第四天早上,一个年轻的渔夫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道:?你需要多少士兵和马车?渔夫摇摇头说:?我不要那些,也不用食物,我只用我这根划船的桨。?

        说完,渔夫便跑到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着船桨。伍子胥看到后,问渔夫:?年轻人,你是谁啊?渔夫回答道:?你没看到我手里的船桨吗?当年我父亲就是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啊。?伍子胥想了想,便说:?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一位渔夫救了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就是他的儿子。你怎么在这里呢?渔夫说:?还不是因为你们要来攻打我们。郑定公说谁能让你们退兵,他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父亲救过您的面上,就不要攻打我们了。?伍子胥感叹一声,说:?是你父亲救了我,我才能当上大将军的。好吧,这个恩情我一定会报答的。?说完,伍子胥就下令撤兵回国了。

        后来人们就用?感恩图报?比喻别人给自己的恩惠要感激,并要想办法报答。

        ●.各自为政

        战国时候的史书《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国的公子归生听了楚国的意见,准备出兵攻打宋国。宋国派华元、乐吕带兵抵抗,两军在大棘这个地方安营扎寨,准备打仗。

        在大战来临之前,宋国的主帅华元为了鼓舞士气,便杀羊犒劳众位将士。但是,他在犒劳将士的时候却忘了赏给他的车夫羊斟肉吃。羊斟因此怀恨在心,总想找个机会报复华元。

        到了作战的时候,羊斟心里想:平时你不把我放在心上,今天我就让你看看我的厉害。他正想着,华元来找他驾车了。羊斟不声不响地把车准备好,叫华元上车。华元上了车,走到半路的时候,羊斟便对华元说:?前些天犒劳将士,分羊肉的事由你做主;今天我驾车,那么往哪里走,则由我做主了。?(原文是:?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说着,便快马扬鞭,把华元的战车径直赶到郑军的阵地上去了,华元稀里糊涂地就成了郑军的俘虏。

        后来人们把羊斟的话概括为?各自为政?,用来表示按照个人的主张办事,不顾及整体,也不与别人协作。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

        ●.恭敬不如从命

        很久以前,有一个刚过门的新媳妇。虽然她贤惠勤劳,但是公公婆婆总是看她不顺眼,不满意她的所作所为。

        有一年的冬天,婆婆突然要这个儿媳妇给她做笋汤喝。儿媳妇一边答应着一边就给婆婆做,一会儿工夫就给婆婆做好了,并送到了饭桌上。另一个儿媳对此感到十分奇怪,问她说:?现在是寒冬腊月,哪来的嫩笋啊?这个媳妇说:?我先答应着,以恭敬顺从来避免婆婆的责骂罢了。确实没有地方能找到嫩笋啊,这是我很早以前就储藏好的笋。?不久,婆婆听到了这番话,觉得自己以前对这个儿媳妇确实太不公正了,于是就改变态度,开始对她怜爱有加。从此婆媳关系越来越好,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根据这个事,当地的人编了个顺口溜:?腊月煮笋羹,大人道便是;恭敬不如从命,受训莫如从顺。?后来,前两句被省略,后两句留下来,成了谚语,意思是说:对一个人表示恭敬,不如顺从他的意思;接受一个人的教训,不如顺从他的要求。

        再后来,?恭敬不如从命?就成了一个常用的成语,表示与其态度谦恭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常用作表示接受对方款待或者馈赠时的应酬语。

        ●.苟延残喘

        有一天,东郭先生突然想到北方的中山国去找个官做做,于是他收拾行装后便骑驴上路了。东郭先生骑着驴,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就迷了路。他看见前面尘土飞扬,又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心里感到很害怕。

        突然,一只狼跑到他面前,伸着脖子哀求道:?先生不是很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吗?现在赵简子正在追捕我,您能让我早点躲进您的书袋里,使我垂危的生命暂且延续下去吗?(原文是:?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将来如果我有出头之日,先生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了。?东郭先生听了狼的这番话,心一软,就把狼藏进了书袋。

        等追捕狼的赵简子走远了,东郭先生才把狼放出来。这时,狼突然目露凶光,狡猾地说:?谢谢你救了我,不过我现在饿极了,你心肠这么好,就让我把你吃了吧。?说完就朝东郭先生扑了过去。正在这危急时刻,正好来了一个猎人,一箭就把狼射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苟延残喘?作为成语,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活。苟,暂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

        ●.瓜田李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担任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有一天,唐文宗问工部侍郎柳公权:?近来人们对朝廷有什么议论?柳公权回答说:?您派郭宁做地方主官,有些人赞同,也有些人表示反对。?文宗听后,皱了皱眉头,显出不太高兴的神情。过了一会儿,唐文宗对柳公权说:?郭宁做官一向没有什么过失,今天以金吾大将的身份去做个主官,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吗?柳公权说:?按照郭文对国家的功劳,派做主官是无可非议的。只是听议论的人说,郭宁是因为进献了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样的官职的。?文宗听了柳公权的这些话,赶紧解释说:?郭宁的两个女儿进宫不是献给我的,而是去伺候太后的。?柳公权说:?瓜田李下的嫌疑,怎么能跟每个人都说得清呢?

        柳公权所引用的?瓜田李下?,出自一首题为《君子行》的古乐府:?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那意思就是说,当站在瓜田里面的时候,最好不要弯下身子去提鞋子;站在李子树下的时候,最好不要伸出手去整理头上的帽子。以此来避免偷瓜和李子的嫌疑。

        后来,人们常用?瓜田李下?来比喻容易使人产生嫌疑的地方。

        ●.好逸恶劳

        东汉和帝时,有一位太医,名叫郭玉。郭玉从小就跟着老师学习把脉和针灸,他医德高尚,治好了很多病人。当他给那些贫贱的人治病时,治愈率很高。但是当他给那些王孙贵族们治病的时候,却常常发生治不好的情况。

        有一次,汉和帝的一位贵人(嫔妃的称号)得了病,为了让郭玉给诊治,汉和帝就让这位贵人换上一般人的衣服,并且改换了地方,让郭玉去看病。

        郭玉不知道这个病人就是皇帝的'贵人,他详细地询问了病情之后,便按部就班地应用针灸疗法,一针就治好了她的病。

        汉和帝非常奇怪,就问郭玉这是什么原因。

        郭玉回答说:?用针灸治病,位置差一点儿也不行。当我给王公贵族们治病的时候,他们高高在上,我心里很害怕。因此,使我在四个方面很为难:一是我不能随意进行诊治;二是怕他们自己不注意,耽误治疗;三是怕他们体质不好,不能用足够剂量的药;四是怕他们好逸恶劳。因此,他们虽然也是我治疗过的,但是有时候就不容易痊愈。?

        汉和帝听了,认为郭玉说得很有道理。

        后来,人们就用?好逸恶劳?来形容某人贪图安逸,厌恶劳动。逸,安逸;恶,讨厌,憎恨。

        ●.后来居上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担任主爵都尉?一个主管地方官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施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劈柴一样,越是后来的越放在上面啊!?(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他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后来人们将汲黯的比喻概括成成语?后来居上?,但是意义却发生了改变,用来形容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囫囵吞枣

        古时候,有一个医生,很喜欢给别人介绍水果的吃法。有一次,他在介绍生梨和枣子的功用时,说道:?吃生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对人的脾脏有害处。吃枣子则恰好相反,对脾脏有好处,对人的牙齿却有害处。?旁边有一个呆子听了之后,马上自作聪明地说:?我倒是有一个好办法,既可以收到生梨和枣子的功效,又可以避免它们的害处。?

        那位医生很感兴趣,便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呢?呆子得意地说:?我吃生梨的时候,只用牙齿咀嚼,而不咽到肚子里去,这不是可以让生梨有益于牙齿,而避免了它对脾脏的伤害吗?旁边有人听了这话就问:?那么枣子怎么吃才好呢?呆子不以为然地说:?这还不简单吗?等我吃枣子的时候,我就不用牙齿咬,一口吞到肚子里就是了。这样就可以让枣子对脾脏起到好的作用,又不至于伤害牙齿。?

        医生听了反问道:?你吃生梨不咽,肠胃没有吸收,怎么能有益于牙齿呢?你吃枣子一个一个地囫囵吞下去而不咀嚼,肠胃能消化吗?又怎么能对人的脾脏有好处呢?这个呆子无话可说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囫囵吞枣?作为成语,通常用来比喻读书和学习不求消化、理解,就好像把枣子整个地吞下去一样,并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学问。

        ●.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文帝曹丕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文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接着,魏文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魏文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举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卢毓推举了阮武和孙邕二人。后来,魏文帝选择孙邕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现在,人们就用?画饼充饥?来比喻只凭虚名、空谈或者空想借以自我安慰,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挥汗如雨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子,能言善辩,非常机智。

        有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因为他是一个小矮个儿,所以楚国的门卫想戏弄他,就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让晏子从小门进去。晏子看到这种情况偏偏不进去,他说:?我听说,人有人门,狗有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今天,我是到你们楚国来的,请问楚国是狗国吗?如果楚国不是狗国而是人国,我就应该从大门进去。?楚国的门卫无话可说,只好让他从大门进去。

        晏子见到了楚王,楚王想戏弄他,就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回答说:?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意思是说,齐国的临淄有三百多条街道,人多得张开衣袖就会使大地变成一片凉阴,挥一下额头上的汗水就像天上下大雨一样,一到街上就肩靠着肩、脚跟着脚,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派你来当使者呢?晏子严肃地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使者的原则是?按其好坏,各有所用。好的使者就派往好的国家,不好的使者就派往不好的国家。我是最不好的使者,就派到你们楚国来了。?楚王听了哭笑不得,也不敢再戏弄晏子了。

        后来,人们用?挥汗如雨?来形容天气太热,流汗很多;用?比肩继踵?表示人多,十分拥挤。踵,脚后跟。

        ●.既往不咎

        春秋时期,鲁哀公对祭祀土地神这件事情非常重视。在国家遇到外敌侵扰而出兵打仗时,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带在身上。他认为土地神对所有的国家大事都有着很强的支配作用,因而对它十分虔诚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个木制的牌位,而牌位用什么木材比较好呢?这个问题却难倒了鲁哀公。

        有一天,鲁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学生宰我找来,问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么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认为宰我的答复非常荒唐,毫无根据,于是把他叫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孔子语重心长地对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释了;已经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责怪了。(原文是:?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今后你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在国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装懂。不然,一旦话说出口,后悔就来不及了。?

        后来,人们就引用?既往不咎?表示过去做错了的事不再加以责备。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

        ●.家喻户晓

        古代的一本名叫《烈女传》的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姓梁的女子,人称梁姑,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干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独自照看着哥哥的一个儿子和她的两个孩子。当她在屋外的庭院里洗衣服的时候,屋里突然着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将三个小孩子堵在屋子里,情况十分危急。

        梁姑奋不顾身地冲进屋子里,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但是因为屋子里浓烟滚滚,根本分不清哪个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儿,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来一看,却发现得救的是自己的儿子。这时候,火势越来越猛,再进去救孩子的话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险。她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捶胸大哭,心里想:这怎么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自己的孩子却得救了,这样一来,家家户户不都会知道我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吗?那么我以后将再也没有脸去面对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冲进去被烧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儿救出来!于是,她冒着生命危险再一次冲进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结果孩子没有被救出来,她自己也被烧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家喻户晓?来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户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喻,明白;晓,知道。

;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初中语文成语故事”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