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意思解释词语_退避三舍的意思解释词语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退避三舍的意思解释词语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指多远?

2.退避三舍的反义词_退避三舍的近义词_退避三舍的词语解释

3.退避三舍

4.退避三舍指的是哪两个国家

退避三舍的意思解释词语_退避三舍的意思解释词语有哪些

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指多远?

       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扩展资料: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汉语成语,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退避三舍的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争权夺利、挺身而出

       针锋相对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

       锋芒毕露是一个成语,读音是fēng máng bì lù,意思是刀锋和矛尖都露出来。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透露出来。

       挺身而出(tǐng shēn ér chū)是一个中国汉语词语,意思是挺直身体站出来的意思。

       百度百科——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的反义词_退避三舍的近义词_退避三舍的词语解释

       退三舍的解释

       (1).犹言退避三舍。 《 国语 ·晋语四》 :“﹝ 晋 师﹞退三舍避 楚 。” 明 都穆 《南濠诗话》 :“其( 孙仲衍 ) 《 朝云 》 三律,皆集古句而成,若出自一手,而不见其牵合。本朝集句,虽多其人,盖不止於退三舍也。” 清 沉复 《 浮生 六记·闺房记乐》 :“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妆压鬓, 不知 此花必沾油头粉面之气,其香更 可爱 ,所供佛手当退三舍矣。” (2).谓 星宿 移动位置。 宋 苏轼 《述灾沴论赏罚及修河事缴进 欧阳 修议状札子》 :“水旱虽天数,然人君 修德 ,可以转灾为福,故 宋景公 一言, 荧惑 退三舍。”按, 《史记·宋微子 世家 》 作“荧惑徙三度”,表示灾祸消退。

       词语分解

       退的解释 退 ì 向后移动,与“进” 相对 :退步。退路。退却。退让。倒退。 离开,辞去:退席。退伍。退职。退休。引退。 送还,不接受,撤销:退还。 脱落:退色。退毛。减退。 和柔的样子:退然。 迟缓,畏缩:“求也 三舍的解释 .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国语·晋语四》:“若以君之灵,得复 晋国 , 晋 、 楚 治兵,会于 中原 ,其避君三舍。” 韦昭 注:“古者师行三十里而舍,三舍为九十里。”.泛指距离远。 清 赵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的近义词 远而避之 “退避三舍”的反义词 周旋到底 “退避三舍”相关近义词反义词的解释

        三舍: sān shè/shě1.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 2.泛指距离远。 3.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三舍指三座星宿的位置。 4.宋代元丰以后,太学分三舍;上舍﹑内舍﹑外舍。周旋: zhōu xuán/xuàn①盘旋 周旋天纲。②进退应战 与敌周旋。引申为交际应酬 如今有客来,都是凤姑娘周旋接待。退避: tuì bì1.退出,离开。 2.后退躲避。 3.犹退让。谓不与人争。 4.犹回避。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舍 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避三舍: bì sān shè1.见"避君三舍"。到底: dào dǐ/de1.直到尽头。 2.始终;从头到尾。 3.毕竟;究竟。

退避三舍指的是哪两个国家

       汉语文字退避三舍

       汉语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英文翻译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fink out; keep somebody at arm's length>

       词语解释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字词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春秋时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编辑本段成语示例  面对他们的无理取闹,我只能退避三舍。

       明朝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五回:“按行军三十里一停,谓之一舍,三舍九十里。言异日晋楚交兵,当退避三舍,不敢即战,以报楚相待之恩。”

       编辑本段成语典故  

        晋公子重耳与楚王会见

       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楚王原文  及楚,楚子①享之,曰:“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

        退避三舍

       ,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译文  (当时背景: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遍及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王说:“即使这样,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 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认可,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交战。”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 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晋国。

       注释

       1、楚子︰楚王。因楚国国王受封子爵,故称楚子。

       2 、 及楚:指重耳投奔楚国。

       3 、享:招待

       4、若:如果。

       5、何以报:用什么来报答。

       6、不谷:国君自称。

       7、子女:男女仆人。

       8、羽毛:鸟兽的毛

       9、齿:象牙。

       10、革:兽皮。

       11、波及:遍及

       12、虽:即使

       13、然:这样

       14、以君之灵:即托您的福

       15、治兵:交战

       16、余:剩余。

       17、以君之灵:托您的福。

       18、舍:一舍是三十里。

       19、获命:得到认可。

       20、鞭弭:鞭子和弓。

       21、属:带着。

       22、櫜鞬:盛弓箭的袋子

       16、周旋:应付。此指交战。出处  《退避三舍》选自《春秋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1]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人物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2]

       编辑本段故事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退避三舍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退避三舍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草木皆兵,心惊胆战,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第三个霸主。

       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

       编辑本段退避三舍释义  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典故溯源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注释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晚年时十分宠爱一个叫骊姬的妃子,并且为把骊姬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竟将原来的太子申生给杀了。太子申生一死,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了危险,于是便逃难到了别的诸侯国。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把他奉为上宾,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重耳也对楚成王十分尊敬。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朋友。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回答: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那我一定努力跟贵国交好,让咱们两国的百姓过上太平的日子。但是万一两国发生了战争,那么在两军相遇的时候,为了报答大王您,我一定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一“舍”。退避三舍,就是退让九十里的意思。

       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重耳真的回到了国内,成了晋国的王。这就是史称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当时,东方齐国的霸权已经衰落,南方楚国的势力已发展到黄河流域。在这种形势下,晋文公采用孤偃等人的建议,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平定周王室内乱,在诸侯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还把原来的两军扩大到三军,积极准备与楚国争霸中原。

       公元前632年夏,楚成王攻打宋国,宋向晋求援,晋国联合宋、齐、秦等国向归附于楚国的曹、卫进攻,迫使楚军北上。楚成王见形势急转直下,便率军暂撤,井命主将成得臣放弃对宋国的围攻,避免和晋军决战。但大将成得臣刚愎自用,不顾形势的变化,仍率楚军杀向晋军驻扎地。

       而此时晋文公却命令自己的军队不要与楚军交锋,而是退避后撤。晋军的将士很不理解,问:“仗还没打,怎么就退了呢?楚军虽然强大,但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我们愿意拼死一战!”

       晋文公说:由于当初我在楚国时,受到楚王的厚待,因此曾在楚王面前曾答应过,如果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一舍等于现在的三十里)。所以即使这一仗败了,我们也要履行诺言。于是,晋文公下令军队向后一口气退了30里(一舍);发现楚军朝前移动,就又退了30里(一舍);见楚军仍然紧追不舍,就再退了30里(一舍)。他们总共退了三舍,退到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驻扎下来。

       楚军见晋军后撤,便想停止攻。可是楚军主将成得臣却不答应,他率领军队步步紧逼,一直追到城濮,跟晋军相持。成得臣还一边派人向晋文公下了战书,措词十分傲慢。

       其实,晋文公主动令晋军“退避三舍”,名义上是履行他在楚国时向楚成王许下的诺言,实际上却是为了实现“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战略目的。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城濮之战是春秋前期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关系中原全局的战争,使中原小国摆脱了楚的控制,归附了晋国。战后,晋文公提高了声望,周襄王亲自到浅土(今河南原阳县东南)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机在浅土给天子建了一座新宫,约各国诸侯,开了个大会,订立了盟约。

       这样,晋文公当上了名副其实的霸主。晋文公小传。  晋文公,生于公元前697,卒于公元前628年,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

       献公晚年宠爱骊姬,为了让奚齐继承君位,害死了太子申生,晋文公被迫出逃。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重耳43岁出逃,62岁回国,流亡在外19年,历经靡难,终于当上了国君。他安定民心,封赏功臣,成功地迈出了治国的第一步。公元前632年,晋、楚在城濮决战,晋国大获全胜。从此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因病去世,终年70岁。

       退避三舍指的是晋国和楚国。

       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分解解释:退:向后移动,与“进”相对:退步。退路。退却。退让。倒退。离开,辞去:退席。退伍。退职。退休。引退。送还,不接受,撤销:退还。脱落:退色。退毛。减退。和柔的样子:退然。迟缓,畏缩:“求也退”。?

       避:躲,设法躲开:避雨。避暑。避世。避讳。回避。避重就轻。避世绝俗。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针。 三: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舍:居住的房子:宿舍。旅舍。校舍。居住,休息:舍于山麓。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舍弟。舍侄。舍亲。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喻对人让步)。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第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后来重耳经过千辛万苦来到了楚国。楚成王对重耳的人品十分钦佩,完全按照国君的标准来接待他,待他如上宾。

       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我待您情深义重,将来公子做了国贝君,打算怎样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说:“假如有一天晋、楚在战场相:见,我将命令晋军退避三舍,作为对您的报答。”重耳的这番话被一同饮酒千的楚国大将子玉听到了,他觉得重耳具有英雄气度,有朝一日回到晋国,一百定会对楚国构成威胁。

       子玉建议楚成王除掉重耳。楚成王说:“现在各国都在广招英雄,我们却要将广有贤名的英雄杀掉,那还有谁再敢与我们交往、定为我们效力?更何况,无缘无故地承担害贤的恶名也太大了。”十几年后,秦国帮助重耳返回晋国做了国君,重耳即位,称为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励精图治,使一度衰弱的晋国国势好转起来。公元前633年,楚国组成陈、蔡、郑等国联军,攻打宋国。联军很快逼近宋国都城商丘。宋国情势危急,急忙派人向晋国求救。晋国与宋国一向修好,晋文公马上点兵出征,援助宋国。

       晋文公见楚军前来迎战,便守约,下令大军后退九十里,兑现了“退避三舍”的诺言。晋、楚两军在城濮交战,晋军奋勇作战,战胜楚军,赢得了胜利。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退避三舍的意思解释词语”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